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55015 上传时间:2018-08-27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一(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专题一首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朝代歌,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清 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以秦为界,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周朝的建立;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高考要求:,、商的兴衰: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商朝政治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占卜),1、夏的兴衰:夏(禹)启 夏桀,2、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世袭制取代禅让

2、制,“家天下”由此开始,一.夏朝:,二、商朝,拓展: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社会历史的倒退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1、西周的兴衰: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平王东迁;,三、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目的:,分封对象:,诸侯的权利:,对天子义务:,王族,前代贵族和功臣,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并且可以再行分封,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给予土地和人民),姜尚(功臣),纣王之兄微子启(古帝王之后),2、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目的:,分封对象:,诸侯的权利:,对天子义务:,分封规模:,王族,

3、前代贵族和功臣,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并且可以再行分封,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评价?(一分为二),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统治秩序,扩大疆域,B、弊端:,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权威削弱,形成割据混战。,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D,3、宗法制的内容,1、目

4、的:,巩固政权,有效统治,保证王权巩固,2、核心内容:,3、特点:,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严格等级。 主要等级: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5、影响:,4、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C、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表,(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A“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B、

5、“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1)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权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小结:,1、“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这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诸侯争霸的激烈 C、阶级矛盾的尖锐 D、王室的衰微 2、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分封制的作用 A、直接影响 B、

6、间接影响 C、完全继承 D、毫无关系,知识巩固与提高,3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4 (辽宁卷09)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5(2008年广东文基,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

7、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6(09天津卷)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7(09江苏)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8(09广东卷).“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

8、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清 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成,发展,(汉唐宋元),顶峰,以秦为界,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了解秦的统一; 知道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创立的史实。 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

9、其影响,高考要求:,一、秦的统一,A、统一六国:顺序;时间;方式 B、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长城加强北部边防。 C、统一岭南:灵渠、设四郡 D、管辖西南夷:五尺道;任命官吏,1、过程:,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临洮,辽东,一、秦的统一,A、统一六国:顺序;时间 B、北击匈奴:直道、长城与蒙恬所率的边防军相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 C、统一岭南:灵渠、设四郡 D、管辖西南夷:五尺道;任命官吏,2、历史意义: 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1、过程:,二、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上:,建立了一整

10、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4 、交通,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地理角度上,疆域广大;,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法家的集权理论,1、皇帝制度:,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开创,特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权至上,哪些权力?,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称“玺”。,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

11、位世袭,皇帝,九卿,2、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有何特色?,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有秩,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1)郡县制设置:,3、郡县制,郡县(道)乡里,(2)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 不得世袭。,(3)郡县制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血缘关系,地域,被分封诸侯具很强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易形成割据势力,利于维护国家统

12、一,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特点,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2)消极:,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A、政治(疆域):,使秦能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B、经济:,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且不断加强,直到辛亥革命。,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决策的随意性、独断性和封闭性,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暴政),1、(2008江苏)“齐人”、“鲁人”、“楚人”

13、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C,2、(09重庆卷)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D,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

14、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D,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君权不断加强,直至被废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制度演变特点,地方制度演变特点,汉承秦制三公九卿,丞相权重,1、汉初:,2、汉武帝时:,打击相权,设立中朝,一、中央机构的演变(皇权、相权之争),政府组成,外朝: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皇帝的亲信近臣,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

15、,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提高行政效率。,3、唐代:,三省六部制,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影响: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4、宋代:,中书省,皇帝,元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A、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B、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C、内阁的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明代:,D、内阁的影响:,a、强化了君主集权;,b、皇帝还用司礼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执政的日益黑暗。,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 “宰相”?,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