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18224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24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和社会建制(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性质 发展形式 社会建制,2,一、科学技术的基本内涵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七、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运行 八、科学家的社会存在形式,3,一、科学技术的基本内涵,(一)科学的性质和特点 1.科学的含义:科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领域日益广泛,科学的作用日益突出。 因此,关于科学的概念,随时都会突破已有的界定。 归纳一下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科学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4,第一,科学就是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第二,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

2、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认识活动。 第四,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手段和武器。 第五,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5,其实,科学现象虽然复杂,但它的形象不外乎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活动方面、结果方面、作用方面。因此,科学乃是科学活动、科学成果和科学作用三者的统一体。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这样定义科学:科学是具有广泛联系与影响的社会现象和探索客观世界未知本质与规律的特殊社会活动方式,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各种物质及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动态知识体系。 这是关于总体科学的一般定义。,6,2自然科学的性质 自然科

3、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自然界各种物质及其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动态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特殊形式,实际上是包含科学实验的物质活动和科学抽象的思维活动的复杂过程;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由各种知识单元组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的总和;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规模越来越庞大,组织越来越复杂。,7,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自身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8,3自然科学的特点 (1)

4、具体性。科学将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他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于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而言,他们一般只提出和设法解决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 (2)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认识起于经验(通过观察实验而来)又迄于经验(用实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9,(3)精确性。科学的精确性一方面表现为科学是明智的,任何科学定律或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有限范围内成立的,科学的应用也是有边界的。另一方面,科学结论的表述是系统而严格的,精确明晰的,它能够提供具体而明确的知识。通常使用科学语言如数据、公式或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一定范围之内。科学不接受模棱两可的、有歧义的

5、陈述。因此,良好的符号系统有助于科学的进步。 (4)可检验性。正因为科学具有精确性,能够提供个别的、具体的命题,因此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10,在科学的这些主要特点中,可检验性是关键,它是具体性的体现、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 可检验性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它意味着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科学实践活动,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 第二,它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不论是提出假说还是鉴别假说,都应当遵循这个原则; 第三,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在这里表现为使研究过程必须可以再现的可重复性特点。,11,非科学: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就不是科学,

6、而是非科学 伪科学:特殊的非科学,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它反对把科学视为万能准则和最高准则,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12,中国伪科学的几种类型: 世俗化的江湖术士型 学术骗子型(水变油) 政治骗子型 商业骗子型 伪科学是现代迷信,他们的共同点是把假的说成真的,为了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鄙的目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13,识别伪科学的常识方法 1.看它所声称的功能。科学是绝对有限的、有条件的,科学有其无能为力之处;而伪科学常说神功无限,无所不能。 2.看它与现有整个科学的联系。现代科学基本原理已为无数次实践所检验,即使未来科学

7、有重大进步,也必然将此现代科学基本原理作为特例包含在内。而伪科学常别出心裁,自立门户,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概念体系根本不相容。,14,3.看它的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一项惊人的主张或实验结果要在科学上确立,必须是可检验的、可重复的。科学的见解应当原则上是“可证伪的”,即可错的。伪科学常声称其实验结果独一无二,原则上不可重复。伪科学是“常有理”,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你给出多少反例,它总能找到理由固执己见。 4.要看它与神灵世界的关系。伪科学主张“心诚则灵”,这是它的万能法宝。科学不相信神灵,科学上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与个人是否相信它无关。(科学真理的普遍性),15,5.看它对待经济效益的态度。伪科学直接

8、谋求的是金钱,是立竿见影的收益;而科学谋求的是“优先权” (公有主义) ,需要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和肯定才能得到效益。 6.看它对待批评的态度。科学总是接受理性的批评,而伪科学拒绝人们特别是科学家的批评。 人类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但必须谨防总是拥有真理的幻觉。 科学理论的评价,16,(二)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1技术的含义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在保护、建设和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1)技术是客观的物质要素和主观的精神要素相互结合的产物。 (2)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3)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17,(三)科学与技术的

9、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有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从目的任务来看,科学主要是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的本质和规律,着重回答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主要是改造自然,实现对自然的控制、调节和利用,着重回答实践过程中的“做什么” “怎么做”的问题 。 (2)从社会功能来看,科学往往具有认识的、文化的、哲学的价值,它的经济价值则是间接的、远期的;技术则追求实用性,能带来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18,(3)从科研选题来看,科学的选题主要来自科学自身发展中的矛盾,来自人们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认识需要,其主要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

10、术意义; 而技术的选题则主要是来自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求能付诸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 因而,技术选题必须要面向生产、面向实际、面向社会。,19,(4)从研究成果来看,科学成果主要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表现为科学发现、科学预见和科学原理等,属于由物质向精神转化的范畴,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 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它更多的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其成果形式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和新规则等。 (5)从评价标准来看,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丰富科学知识的储备; 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

11、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20,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与技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各有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整个活动的两个阶段和环节。 但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2)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 (3)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21,3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 以上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实际上,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从古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远古社会时期,即整

12、个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期间。这一期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技术走在科学的前面,推动科学的孕育和产生。,22,第二阶段是中古时期和近代前期,即封建社会时期直到19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内,科学在社会文化系统中逐渐获得独立地位并与技术相对分离,平行发展,在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上仍然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但作用的强度在逐渐减弱。 第三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直到现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趋紧密,相互作用不断加强,而且科学开始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23,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根据科学技术的分类原则,我们可以把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表征为由各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构成,

13、并经由各层次、各学科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的联系和过度而结成的立体的、网状的、开放的大系统。,24,1纵向层次结构,(1)门类结构 主要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构成情况,属于一级结构。 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科学活动已由单纯的基础研究扩展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活动也由单纯的生产技术应用向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科学研究领域渗透和扩展。 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也由单纯的基础科学,发展为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大门类,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级结构 。,25,(2)学科结构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每个门类都包含一系列学科,反映了各门类的基本组成情况,

14、形成了科学技术体系的二级结构,即学科结构。 (3)分支结构 随着现代科学认识的深化和技术应用的专门化,出现了大批的分支学科,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三级结构,即分支结构。,26,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各学科,各学科,各学科,各分支,各分支,各分支,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27,2横向网状结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横向上看,包含着一个由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组成的网络状交叉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横向交叉系统有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三类组成。 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和交叉发展具有其必然性。 首先,它是自然现象、物质运动形式普遍联系的反映。 其次,这是科学技术深入发展自身的要求。

15、第三,这是现代社会和生产应用领域的迫切需要。,28,现代科学技术的横向交叉系统有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三类组成。 (1)边缘学科 边缘学科是指在两门或多门学科之间通过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2)横断学科 横断学科是指从宏观世界的诸多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中,抽取某一特定的共同点作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新的学科的统称。,29,(3)综合学科 它是指以某一种特定的客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的统称。 综合学科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还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 例如环境科学就是综合运用了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方面的理论、

16、方法、技术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0,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科学与技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主要发展形式同样既有共同点,又各有自身的特点。 (一)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科学内部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科学的发展在纵向(时间维度)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在横向(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在整体上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31,1.渐进与飞跃 科学通过渐进与飞跃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而不断向前发展。 自然科学的渐进发展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它是指在原有科学规范的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形式就是科学革命的形式,主要是指科学基本规律的新发现、科学知识的新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和新理论体系建立等。 渐进和飞跃作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是互为前提、交替出现的。,32,2分化与综合 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还表现为通过分析与综合的矛盾运动,使科学日益走向多样化和整体化。 而科学认识的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必然导致的科学的学科分化和学科综合。 科学分化是指从原有的科学门类中分离出新的学科或门类的过程和趋势。 科学分化的结果是使人们获得对自然界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比较精细的知识,它反映了人类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