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916614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1、起源:,神农的传说;( 七八千年前 ),“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五谷,曰神农也。”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耒li 耜s,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工具、动力:,材质: 工艺:,石器 青铜 铁器,打制 磨制 冶炼铸造,人力 畜力 自然力,2、评价:,、耕作方法:,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

2、命性的进步,耒耜,石斧,远古,牛耕,铁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耜耕),铁犁牛耕,古代,北京猿人使用过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商代青铜器-乳丁纹虎耳方鼎,青铜铲,左图是铁削,195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 右图是铁锄,195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说明春秋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掌握冶铸生铁的技术,并且使用了铁制的农具和手工工具。 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农业上更广泛地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使用人力,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使用畜力,耦犁法,唐朝

3、时期发明了筒车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二、古代农耕的方式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器牛耕),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春秋战国: 4、汉代时期:,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少量使用。,铁器农具使用、牛耕的采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5、唐代时期:,曲辕犁,(东汉时期):,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耦犁,(直辕犁),1)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具。 2)耕作技术: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3)农业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演进,【问题探究】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

4、的发展;,拓展: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三、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2、沉重的力役;(徭役):修建大型工程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赋税沉重,农民生活贫困,沉重的徭役,1)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2)分类:(按用途划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二是兵役;,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

5、,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过度征发的徭役影响:,征用徭役的积极影响,使大型土木工程得以修建 是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3)、封建社会:,土地公有,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制(实质是私有制),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是什么?,地主土地所有制

6、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2、危害、解决措施:,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小农丧地 破产流亡,阶级矛盾,赋税减少,农民起义改革抑制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导致无数小农破产,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往往激起民众暴动。,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由此理解: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为什么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1)现象:,(3)土地兼并问题为什么不能从根本得以解决?,由于地主阶级

7、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四、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活动兴修水利,1、远古:2、战国:3、汉代:4、唐代: 5、宋代: 6、明(朱元璋):7、清:,大禹治水,都江堰,井渠法,渠堰使(官职),重视河防、海塘,修建塘堰,奖赏制度,郑国渠,治理黄河(王景),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中国历史 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余秋雨,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

8、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