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291493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72017 届苏州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届苏州中考历史夺标复习攻略(十一)第第 1111 讲讲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要点梳理要点梳理考点 1 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新中国的筹建 1949 年 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 _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_ 。它起了_宪法的作用。_旗;代国歌是 _ ;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_;采用_纪年;在天安门 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史实: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在北京_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向全世 界庄严宣告_中央人

2、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央人民政府成为中国 唯一历史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_;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真正成为_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_。中华民 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国际: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最重大 的历史事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_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 _党旗”首先升起的地 方在上海。考点 2 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1开始时间:_年。 2原因:旧中国实行的_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_制,实行_ 制。 4结果:到_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_完成, 近三亿无地或少地

3、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5历史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制度,_阶级被 消灭。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_,成为土地的_。 (3)巩固了人民_,解放了农村_,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2(4)为国家的_建设准备了条件。考点 3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1时间:_1957 年。 2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建立国家_和国防_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_、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_。 3建设成就 (1)工业:_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 车的工厂_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

4、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 _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_工业基地形成。 (2)交通运输业:_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_藏、_藏、 _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 4历史作用:我国_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迈进。考点 _年 9 月。 2.制定机构:_全国人大。 3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_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_。 4意义:它是我国_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_的宪法。考点 5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建立的标志 1时间:从 1953 年到_年底。 2方式 (1)农业和手工

5、业:_道路。 (2)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_。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实行_政策。 3性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把_改造成_的深刻社会变革。 4历史意义 (1)_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我国_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3)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_阶段。 考点 6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31时间:从_年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2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_。 3定性、表现及危害 (1滥开来,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_失误。 (2)表现: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

6、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危害: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_,人民生活发生严重 _。考点 7 “”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1时间:_1976 年。 2原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_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 _复辟的危险。 3两个反革命集团:_反革命集团和_反革命集团。 4最大冤案:_被迫害致死。 5结束的标志:_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6.影响 (1)国家政权受到极大的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全国人民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2)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 5 000 亿元,人

7、民生活水平下降。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 严重破坏,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 知识架构知识架构当堂检测当堂检测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4A旧民主主义革命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D国民革命 2.2016 年 4 月 1 日,由韩国政府移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批烈士遗骸在沈阳安葬。这 些烈士牺牲在下列哪次战争中 A甲午战争B抗日战争C辽沈战役D.抗美援朝 3.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 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

8、个梦想实现了。 ”信中的 “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A土地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D农业生产合作化 4.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C5.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 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 ” “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这 些“代表们”参加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6.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 1956 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 彻底的“国进民退” ,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9、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7.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A.“大跃进”运动时期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5C.“”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下列人物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D.雷锋 9.楹联可反映一定的历史信任。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别前人苦;,前事当 为后事师”中, “前事”指的是 A万里长征B大跃进运动CD.十一届三中全会 1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 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上行的纲领造存在过急、过快的问题B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村生产力 C “大

10、跃进”造成三年经济严重困难D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11.“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 人民日报的每一 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工业化 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 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 益而积极奋斗。 ” 1953 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

11、魂。 ” 1958 年 6 月 21 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 -1958 年 8 月 3 日社论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 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 1979 年元旦社论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 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 分)6(2

1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2 分)(3)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 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 分)参考答案1-10 CDACC AACCD 11.(1)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发展工业)。 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问题:高速度(急于求成)、浮夸风、忽视或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3)转变后工作重心:经济(现代化)建设。政府制定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 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工 业强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