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2912013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 的调查的调查关于加强乡(镇)农科站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铁岭市农委主任那永平为推进全市农村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支持保护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遵照省农委的要求,市农委责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市农委种植业科和科教科共同组成专门调研小组,对全市乡(镇)农科站的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一、目前全市乡(镇)农技推广(农科站)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全市乡(镇)农技推广(农科站)体系现状1、人员现状铁岭市现有乡(镇)农科站 96 个

2、,核定编制 700 个,实有人员 1060 人,超编 360 人。2、业务开展情况据调查,全市乡(镇)农科站的业务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形势严峻。按照工作运行情况分组,全市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能够正常开展业务工作型。全市有 10 个农科站,占总数的%。其能够维持正常开展业务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农科站长业务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当地财政部门的支持。二是勉强维持糊口型。全市有 36 个乡(镇)农科站,占总数的%。这部分农科站完全依靠从事农资经营收入来维持农科站人员的基本工资,但不能保证全额发放,更解决不了开展正常业务的所需经费,导致业务工作无法开展。三是完全丧失造血功能型。

3、全市有 50 个乡(镇)农科站,占总数的 52%。农科站本身无经营性资产,又无经营能力,职工全部放假,大多数职工只能靠从事经营活动和二、三产业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昌图县 33 个农科站当中有 31个属于这种类型。通过调查,目前全市大多数乡(镇)农科站已无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而是为了生存从事经营或从事二、三产业。全市乡(镇)农科站基本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瘫痪局面,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进行。(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科站原隶属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从人、财、物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人民政府以后,与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仅是业务指导关系,

4、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局面失调。即使是安排部署了一些常规的工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只能先请示县政府,经同意后,再以县政府名义传达到乡(镇)人民政府,最后再由乡(镇)人民政府部署到乡(镇)农科站,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体制不顺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而且体现在用人和资产管理上,一些地方乡(镇)人民政府忽视和淡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科站工作人员常常被政府抽调。同时由于缺乏监督管理,乡(镇)农科站的资产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有的地方出现“转租”或“拍卖”农技推广机构财产问题。2、经费短缺。据调查统计,在全市 96 个乡(镇)农科站中有 16 个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年拨款万元,乡均

5、万元,但均是人员工资。相对比较好的是铁岭县,该县共有15 个乡(镇)农科站,其中:有 13 个农科站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2 个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全市有 26 个乡(镇)农科站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年拨款额 52 万元,乡均 2 万元;有 54 个乡(镇)农科站为自收自支单位,年创经费万元,乡均万元。据各县(市)区填报,全市乡(镇)农科站年需人员工资及经费总额 1162 万元,而目前能够解决的仅为万元,年缺口万元,乡均万元。造成人员工资及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财政包干体制不合理。如:昌图县在 1989 年将乡(镇)农科站的人员工资及经费定为 24 万元,一直到现在无论是人员增加还是工资上调,定

6、死一个基数从来没变过。现在昌图县 33 个农科站,编制为 314 人,实有人数 634 人,年需人员工资及经费万元,年经费缺口 619 万元。二是人员过多。据调查统计,现在全市乡(镇)农科站平均每站有干部职工 11人,个别农科站多达 140 人。乡(镇)农科站本身解决不了庞大的人员工资问题,县、乡财政也无力解决。三是市场经济原因。90 年代初,国家放开农资市场,农科站由过去的垄断经营变为社会广泛参与的一份子,造成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拖欠工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 5 年,总计拖欠工资万元。仅昌图县就拖欠乡(镇)农科站在编人员工资就达 1884 万元,这也是造成该县农科站干

7、部职工多次越级上访的主要原因。3、职能不清。按照 1993 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乡(镇)农科站的职能是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等。而现在全市多数乡(镇)农科站仍然以生存为第一要务,开展与农业有关的化肥、农药、种子、苗木、薄膜等经营服务活动,而做为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却无人问津。全市农技推广系统共有人员 1060 人,而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却多达960 人,占总人数的 91%。许多乡(镇)农科站已纯粹变成了农用物资的经营部门,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与农资经营服务相混淆。4、机构设置不合理。我们当前的乡(镇)农科站经

8、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以乡(镇)为单位,按区域面积划分的基本框架。但随着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现行的机构设置已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农业产业化上,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的努力,现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现在昌图县已经形成了以付家、后窑、古榆等乡(镇)为主体的花生专业区;以大洼、东嘎、四合等乡(镇)为中心的马铃薯专业区;开原市已形成了以八宝、庆云堡等乡(镇)为中心的水稻种植区等等,如果在机构设置上不打破乡乡建站的局面,是很难与快速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相连接。5、技术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失调。据调查统计,全市乡(

9、镇)农科站,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为 218 人,占总人数的 2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 36 人,占总人数的 3%;二是年龄普遍偏大。现在全市乡(镇)农科站人员的平均年龄在 40 岁以上;三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受经费等因素限制,使农科站工作人员既不能走出去学,又不能请进来教,致使现行的农科站干部队伍掌握常规技术的多,懂得新技术的少。6、资产流失严重。94 年以来,全市乡(镇)农科站资产总量呈现锐减趋势。全市截止到 XX 年底,全市乡(镇)农科站的资产总额为万元,乡均万元,总额比 94 年减少了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万元,乡均万元,总额比 94 年减少了万元,乡均减少万元;流动资产总额为万

10、元,乡均万元,总额比 94 年减少了万元,乡均减少了万元。债权总额为万元,乡均万元,总额比 94 年减少了万元;债务总额为万元,乡均万元,总额比 94 年增加了万元,乡均增加了万元。全市乡(镇)农科站现有家底-3183 万元,乡均-33 万元。现在全市乡(镇)多数农科站已呈现“资不抵债”状态。7、改革配套措施不到位。我市于 XX 年 5 月份已着手开展了全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而且市委、市政府“两办”相继下发了铁岭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铁委办发XX26 号文件)和铁岭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下岗分流实施意见 ,两个文件核心内容是:将农科站、农机站等涉农类机构合并,组建农业技

11、术综合服务站(公益性)和农村经营贸易服务站(经营性) ,同时,对各县(市)区乡(镇)事业单位涉农类编制数进行了批复,要求在编内人员中竞聘、定岗,对竞聘到公益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的人员,其工资及经费由财政供给。同时对分流人员也制定了一些鼓励和支持政策。经调查,现在全市各县(市)区已陆续召开了会议,而且下发了文件,给各乡(镇)确定了涉农类编制。但据我们了解,由于地方财力的原因,目前改革的关键问题并没有解决,如:对竞聘不上的分流人员如何安置等等。现在市县两级无力解决,矛盾都集中到乡(镇) 。基层农科站同志反映,无论是让我们搞经营还是下岗回家,最低应该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并办理养老保险和买断工龄。经匡算

12、,全市共需万元。而省政府对我市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仅给配套资金 1700万元,资金缺口相当大。如果问题解决不了,不仅影响到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会妨碍社会的稳定。二、加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一)完善现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要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企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技术协会。从它们自身的利益取向上看,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政策的实施者,是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后两者则是作为有理性的经济人所从事的推广活动,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它

13、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后两者是对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重要补充。因此,我们进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改革过去的一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同时也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服务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要培育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组织,由原来的间接供货为直接供货和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多方面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三是培育农村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济能人、专业协会的作用;四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的联合,充分依靠农业科研单位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势,走育、繁、推一

14、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之路;五是抓好科技示范户,结合科技入户工程,每村建立几个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建立联系点,将他们的试验点作为“技术示范橱窗” ,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了千家万户。(二)改革现行的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使其尽快适应形势发展需要1、合理设置机构。一是组建农技推广专业区域站。全市应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区域乡乡建站的模式,改为以优势主导产业专业区跨乡(镇)建站,经征求县(市)区意见,全市 96 个农科站将合并成为 30 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其中:昌图县建立 10 个区域站;开原市建立 5 个区域站;铁岭县建立 4 个区域站;西丰县建立 7 个区域站;铁岭市经济开发区、银州区、清

15、河区和调兵山市各建一个区域站。二是组建农资经营贸易服务站。全市设 26 个,彻底实现公益和经营服务职能相分离。2、优化组合人员。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科学设岗、因事设岗,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实行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绩效挂钩。每个新组建的农技推广专业区域站定编 15 名,全市可安置 430 人。县农业中心部分业务骨干可充实到乡(镇)区域站工作。区域站工作人员由终身制变为竟聘制,聘用期为 3 年,对竟聘不称职人员可以随时解聘。对于新组建的农资贸易经营服务站,每站定编 5 人,全市可安置 130 人。经营服务站人员待区域站编制出现空缺时,通过竟聘可优先充实到区域站工作。3、明确性

16、质、职能。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的性质:是县设在基层的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新型的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其职能: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贯彻实施农业标准,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产后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基层农资经营贸易服务站的性质:是县设在基层的具有经营性职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职能: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物资经营服务,实现工资及经费自给自足。4、明确管理权限。区域站作为县农技中心派出机构,将区域站的人、财、物合理配置后,直接归属于县农技推广中心管理,以便强化区域站开展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稳定农技推广队伍。5、保障改革配套资金。建立区域站以后,全市需改革配套资金万元,一是区域站建设的启动资金。经测算,每个区域站建设需启动资金 100 万元,全市需 3000 万元;二是区域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新组建的区域站共有 430 人按县级工资标准,每人每月 800 元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