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2911873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 查报告查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更是应对市场经济,提升产业、劳务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好我市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了一些调查,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供领导决策时参考。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

2、低、年龄较轻、男性较多、分布较广、技能较差” 。1、从数量上看,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到 XX 年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 588462 人,其中农村劳动力 326178 人,16-45 周岁的农村劳动力 2XX1 人,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12 万人,还有富余农村劳动力 45665人。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从年龄结构上看,进城务工 18 岁以下的约占12%,1830 岁之间约占 44%,而 3040 岁约占 35%,40岁以上的仅占 9%。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 90的农村

3、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 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 10。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者占%;高中文化程度者占%,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从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6、从就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市转移出去的 12 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 10%,有近 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 7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7、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市 326178 个农村劳动力中,有约 22 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较

4、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有 4 万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较上年上升个百分点,有近 6 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较上年上升个百分点。(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本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据调查统计,XX 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人数占%,3050 岁的占%,50 岁以上的占%。2、劳动力转移有序性逐渐增强。农民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三缘”关系向外转移。据调查,XX 年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转移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增幅在 5%以上,而通过中介组织介绍、亲帮亲、邻带邻或其他方式外出的人数下降%。3、转移

5、劳动力仍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为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地区为主,但比重有所下降,转移到东部和中部的比重有所上升。据调查,XX 年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西部地区务工的人员占,东部地区占,中部地区占,其它地区。4、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XX 年,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到第一产业仍然从事农业的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了 2 个百分点;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比上年上升了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占%,制造业占%,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建筑业占%。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占%,比上年下降个百

6、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批发零售贸易业占%,住宿和餐饮业占%,其他服务业占%,其他占%。5、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型。在重庆市内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三)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1、主要成效。我市从 XX 年起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经过各成员单位和定点培训学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成效。1)超额完成了重庆市下达的“培训 4000人、转移 80”的工作目标。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348 人

7、(含非定点培训学校所培训的人数),转移 6543 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 5916 人,转移 5252 人,转移率为,获得上级财政补贴资金 135 万元。今年前上半年的情况是:到 5 月底,全市培训结业 3027 人,指导就业 2447 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5015 人,完成了全年计划的 50。2)培训学校转变了的办学理念。以前是重培训、轻转移,重数量、轻质量,如今正朝着学员学得好、输得出、稳得住、收入高方向发展。3)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过去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缺乏技术,多以苦力和汗水挣钱,而今通过阳光工程的培训,他们均掌握一技之长,能凭脑力和技能创收,就业面逐步拓

8、宽。4)提高了转移农民工的劳务收入。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工大多成为相关行业的技工乃至高工,劳务收入大幅度提高。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参加阳光工程培训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其务工收入较不培训者高 40-100%以上。2、主要作法。XX 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展迅速,并超额完成任务,得益于以下举措。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理顺工作关系。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识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上,就把“阳光工程”定位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三大“重头戏”之一(在 XX 年,市里将“阳光工程”纳入了市里的八大“民心工程”来实施) ,组建了市劳务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成员单位

9、23 个。为了减少工作交叉、重复,理顺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又在 8 月份将“劳务办”和“阳光办”进行合并办公。领导小组全年召开专题会议 5 次,对研究解决的问题,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都落实。二是各方统筹协调,完善资源系统。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是上级制定政策,指导落实的依据。为了抓好我市资源系统的建设,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及时组织召开了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劳务办随即对全市 60 余名资源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各乡镇、有关部门克服了人员不够、设备不足、经费紧张等方面的困难,统筹兼顾,积极协调,用近半年的时间彻底地对年龄在 1645 周岁的农村劳

10、动力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于 12 月份全面完成了基本数据的微机录入,摸清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家底” ,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和转移提供了基本数据,也为全重庆市掌握情况,指导输出提供了最为翔实可靠的数据。三是强化过程监督,精心组织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培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以适应市场用工的需求;采用独立培训、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以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配备高素质的教师,精心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安排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对合格人员颁发由劳务办统一印制的结业证书 ,并在学员自愿的前提下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合格人员发放鉴定证书。经常召集培训学校的工

11、作人员就如何提高培训质量,增强转移效果进行工作探讨,提高了具体业务人员的政治责任感,强化了工作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程序管理,严格执行培训中的抽查制度。详细填写抽查表,及时指出培训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求培训单位及时整改,以指导培训的开展。指导学校按要求建立台帐,收集学员卡片、照片、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认真审核台帐内容,将不符合财政补贴条件的人员从名单中剔除,对转移率低的培训班次督促学校加强输出工作,对转移率不达标的培训班次不予认定,从而实现了培训过程的监督。及时了解指导各定点培训单位的输出工作,监督他们抓好输出后的追踪调查,并为输出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四是广集用工信息,最大限度输出。

12、各定点培训机构还安排专人负责输出工作,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输出网络,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以订单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实行批量输出,培训一批就输出一批,由专人将受训学员送往输出地,联系、办理相关的务工手续,签订用工合同,较好地保障了外出务工农民的权益。输出地点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成都、重庆等省市。培训人员80%以上实现了就地或异地转移就业。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学员素质普遍偏低。学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总体较低,培训中普遍反映学习吃力,造成培训质量不高,转移率还相对较低。二是宣传不够深入。很多农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一些优惠政策持怀疑态度,对

13、培训操作办法知之甚少。虽然通过广播电视、科技赶场、宣传资料、标语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但宣传面、力度还显得不够。三是财政资金补助额度较低。农民的收入本身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没有足够的钱用于培训或学技术,特别是对培训周期长,费用花费大的工种,这个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低额补助标准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重庆市 XX 年的标准略有提高,但我市难于兑现新的标准,因为重庆下达计划为 4300 人,而南川的“民心”工程目标是 6000 人,要用 4300 人的补助金额完成 6000 人的培训,因此补助标准只能维持到 XX 年的水平。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难于开展。一方面农民缺钱不愿参加鉴定,另一方面参加鉴定

14、对农民日后就业作用不大。五是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平坝或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参训意识较强,培训工作的力度较大,相反,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参训意识较弱,且自我封闭、保守,培训工作也相对滞后,不培训就转移的现象突出。培训学校之间培训质量差异大。在检查中发现,部分培训学校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程序、方式不规范,培训工作随意性大,有走过场的现象发生,不注重培训质量,有不按教学计划压缩时间的、有不完成“规定动作”的、有档案不完善的,训前训后没差别,农民收效甚微。六是档案管理不完善。有的培训学校在档案管理上,事前不立档,事后补档;各种基础数字、资料不齐备;有的甚至没有落实专人管理档案。七是缺少工作经费。按照国

15、家实施阳光工程的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同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其它区县都配备了三、五万不等的工作经费,到目前为止,我市阳光办还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这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市阳光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和实施。八是培训与就业矛盾突出。首先表现在“培非能就” 。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往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有为数不多的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占的地农民等,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文盲也不少;“结构性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中的留守人员往往年龄比较大、观念比较陈旧、文化层次低下。这些人员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就业难度比较大,即使就了业,被“退单”的也不少。其次是“培非所用” 。因为就业岗位数

16、量少和就业条件的限制、用人单位的挑剔或待遇不公等问题,导致培训的知识、受训的对象被“弃荒”的现象很普遍。第三是“用非所培” 。部分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人员,经过培训获取合格证书或等级证书后,没有被企业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而是被安排在劳力型的岗位上,而原来达成意向的岗位往往被后来的大中专高校生所占据。九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务品牌。因为培训力量、工种分散,输出地不集中,量不大没有形成集团输出, “售后服务” 、跟踪调查没跟上,受训对象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法制与诚信意识不浓,劳务市场没有名气,因而没有形成诸如“江津富侨保健、大足五金巧匠、巴南石龙技工、黔江港务装卸工”等的重庆地方品牌,没有诸如“蓝田厨师、米脂婆姨”的全国知名品牌,更没有诸如“菲佣、英式管家”的世界品牌。没有品牌,自然就没有品牌的效应、收益和回报。三、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调查中得到的启示(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是保证。据调查,凡是农民培训转移工作抓得好的地方,都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宣传舆论部门、农业、财政、劳动、教育、工会、司法、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