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2904483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光荣传统代代传余热生辉映暮年光荣传统代代传 余热生辉映暮年刘玉林同志先进事迹(XX 年 3 月 3 日)刘玉林同志是克东县农委退休干部,他离开工作岗位后,从未停止为社会做贡献的脚步,暮年壮志,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青春,把无私而博大的爱献给了关心下一代事业。相继自费投入 2 万余元,在全省创建了第一个“家庭理论学习室” ,成为全县学习科学理论、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以德育人、国防教育基地。 一、坚定政治信仰,终生学习马列为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刘玉林同志把坚持学理论、学党章、学英模,视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每年除学好毛泽东选集 、 邓小平文选的重点文章、江泽

2、民同志重要讲话外,还自费订阅了中华魂等 10 多种优秀报刊。以坚强的毅力,拄着双拐、摇着三轮车,坚持上老年大学,并获得了文凭;坚持去老年党校,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月月参加老干部例会;坚持参加县直机关老干部理论学习14 年不间断,战胜困难,从不缺席,获得了“学习、精勤”双模范的荣誉称号。坚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共写学习笔记及学习心得 38 本,达 40 万字。学理论变动力,增强了党性,焕发了青春,坚定了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二、坚持终生做好家教,严教子孙预防腐败多年来,针对青少年和党员领导干部犯罪率高的状况,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入手,加大了社会“细胞”育人工程的建设,坚持做好家教

3、,给子孙撰写的“家书” 、赠言 195篇(封) ,其中用“德育”基地教子孙 、 切实做好家庭教育、努力塑造四有新人 、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等文章,被选入国家当代教子经典 、 科学中国人 、 人生一瞬间等书中。为鼓励上进,警示后人,子孙升学、参军、就业、入党时,他寄希望、写赠言、指方向;子孙提干、调动、晋职称、当劳模时,我严要求、敲警钟,防止滑坡走邪路。先后建立了以家教为主的家庭档案 10 类、33种、57 集,达 50 多万字。这些家教、家规培养了“和睦、好学、爱国、奋进、勤俭、守法、敬老”的好家风。家教、家长学校在内容上,做到了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实际,突出了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有针对性地进

4、行政治理论、爱国守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公民道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政廉洁、强化官德等内容的教育,取得了警示子孙、教育后人、拒腐防变、永做好人的效果。他的 22 名儿孙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积极拼搏、努力向上,已有 10 人入党,4 人是入党积极分子,10 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分别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三、发挥家庭理论学习室作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为了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内做好家庭教育,对外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后自费投资两万多元(子女给的养老钱) ,扩大了规模,增加了内容,制做了“五柜” 、“九大板块” 。现在家庭理论学习室有 32 项内容:有五代伟人名言,有缅

5、怀毛主席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照片,有名人赞夕阳红似火、晚霞更辉煌贺幛,有多种书、报、刊,有报刊精选 40 类、98 种资料294 集(其中爱党爱国爱领袖方面资料 57 集) ,有自己撰写的家教档案 20 集,有伟人选集文集等 40 类书籍 1000 多本,有人民日报 、 德育报等 10 多种报纸,有求是 、中华魂等刊物 40 多种,有公民道德等挂图。这个家庭理论学习室受到各单位及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现已有6 个单位挂了牌匾:县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县妇联巾帼教育、县人武部国防教育、县残联教育基地、中兴社区夕阳红党支部教育基地,特别是 XX 年 9 月 30 日县委县政府给挂了县爱国主义

6、教育基地牌匾,为充分发挥教育基地效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便于青少年学习,制作了书报刊流动箱 ,在镇内各中小学、武警部队流动传阅,几年来书报刊流动箱传阅受教育人数达 7000 多人。人们称赞家庭理论学习室是“四个室、四个基地”:即书报刊阅览室坚持学马列、实践“三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地;资料收藏室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基地;家庭档案室以德育人、教育后人成为“四有”新人的基地;身心保健室延年益寿、永葆青春的基地。 家庭理论学习室的活动及做法被中华魂 、 中国老年报等 19 家书报刊及省、市、县电视台宣传报道 63次。除接待参观外,我经常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武警部队、中小学校做报告,

7、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分别被 6 个单位和 5 个中小学及两个武警部队聘为宣讲员、报告员、特邀理论学习顾问、政治辅导员、理论教员、校外辅导员,几年来,共作各种报告 200 场次,受教育达70000 余人次。 (齐齐哈尔日报短评说:“刘玉林是一名普通且身有残疾的党员,可他却做着一件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大事,用家庭理论学习室构筑了防止社会细胞“癌变”的长城。 ” )四、弘扬党魂国魂,发扬民族精神几年来,刘玉林同志不仅关心教育自己的儿孙,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做好关心教育全社会下一代的育人工程上。一是开展警民共建活动。1995 年开始,坚持柱着双拐摇着三轮车走向军营,与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官兵结成“

8、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共扬优良传统”的对子,10 年来给两个武警部门作报告、讲党课、做辅导 42 次,并给他们捐赠书刊 200 多本,每逢节日或官兵退伍时送果品等慰问人民子弟兵,深受部队领导和官兵的赞扬。二是积极做好宣传教育。为了讲好每一课,他经常坐着轮椅亲自深入单位找一把手和政工干部确定主题,研究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讲课质量效果。在调查备课的前提下,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存在的崇洋媚外、丧失人格国格、缺德无知等丑恶现象和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思想道德、法纪观念滑坡问题,在讲稿中突出加强了爱党爱国、缅怀英烈、领袖风范、民族精神、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传统、道德品格等内容。几年来,共

9、撰写各类讲稿 115 篇,达百万字。先后深入城乡 53个单位,讲党课作报告 200 余场,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演讲任务,宁可少睡,不顾两腿浮肿,反复熟练讲稿,力争做到主题突出,事例生动,以情感人,效果满意。三是设立道德心理咨询热线。面对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和青少年自杀人群居首的严峻形势,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家庭,父母没有好形象,家教方法不当。对青少年溺爱娇宠,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没受过苦,经不住打击、挫折,极易冲动不计后果,当遇到突发性事情时,容易走向激情犯罪或轻生自杀。因此,必须注意学生行为异化,采取措施及时转化。学生在学校、在家,教师和家长要特别留心,明察暗访,发现异常行为,就是犯罪前

10、兆,教师和家长要联手合作,及时采取措施,因人施教,做好转化工作。有的青少年虽有心理障碍,即不向父母谈,又不向教师讲,他们求助社会,可谁能帮一把解脱心理障碍,挽救他们呢?编者就是为此,一方面对在校学生、学生家长、教师校长三方面做好教育后代预防犯罪和心理健康、面对挫折、珍惜生命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县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设一条全国青少年学生道德心理咨询热线(0452)4325301,对他们咨询的难点和心理障碍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及时挽救青少年,被称为是一条“救命线” 。四是创办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影院。在县人武部的支持下,为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功能,新购了电视机、影碟机、教育影碟片,及时为青少年、武警官

11、兵进行勿忘国耻爱我中华,提高警惕,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进行生动、活泼、有感染力的教育。五是出版了呕心沥血育后人教育书籍。该书收录了刘玉林同志多年来关心下一代和做好家教的经验和做法,包括宣教报告、家规、家书、家书及新闻媒体报道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一部对青少年教育的好教材,是一部对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好教材。六是学雷锋做好事,为民排忧解难。为了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民族精神,我发动各单位订阅中华魂 、 德育报 ,还自费给县第三中学、消防大队等 11 个单位订阅中华魂杂志。每期杂志我都手摇三轮车及时送到订户手中,让“

12、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为加强党风建设,根治腐败,我向各级党委建言献策 35 篇,撰写稿件 145 篇。多年来我还帮助社会上一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曾给一位特困离休干部遗孀解决原煤 1 吨;给一位特困女生家办了特困证,送去钱物、大米、白面等食品,帮助度难关。十几年来,刘玉林同志坚持老有所学,以学促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连续被省、市、县委授予优秀残疾人老有所为精英奖、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辅导员、自强模范、五好家庭等称号,被县委县政府聘为克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讲员,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县直机关老干部优良传统报告员,团县委、县妇联特邀理论学习顾问,县人民武装部国防教育报告员,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政治辅导员,县残联学习基地理论教员,县六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全国青少年学生道德心理咨询热线德育辅导员。他教育子女和关心下一代的先进事迹,在全城广为传颂,省市县 30 多位领导参观过他的教育基地,听过他介绍经验,并为老人做了亲笔题词。国内 60 余家新闻媒体相继采访报道了这位“夕阳红”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