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91838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9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63)(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单元一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导航,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和法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定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相互批驳、彼此融合。,诸子百家,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是:“非儒即墨”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小生产

2、者,2.形成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3、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结果地位、作用、影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

3、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曾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1)孔子思想主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

4、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2)孔子思想的认识,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进步性:,A、重视劳动人民的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仁义”等在

5、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孟子,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孟子为其经典著作,唐朝以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2、孟子及其思想主张,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 ,提出了“重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人固有仁、义、礼、智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孟子的思想:,价值观: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荀子及其思想主张:,荀子:名况(前313-前238),赵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综

6、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其言论集为荀子,名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政治学说:主张“仁义”“王道”,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的思想:,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自然观:提出“天行有道”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人性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老子,庄子,“无为”;小国寡民,墨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商鞅,韩非,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政治变革;

7、法治; 加强中央集权,万物本原是道 朴素辩证法,三、道家和法家,齐物、逍遥,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知识梳理,仁德礼,有教无类,道义君舟民水性恶,道 无为小国辩证,齐物逍遥,变革、法治、集权、,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仁政民贵君轻性善,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爱人,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 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1、推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社会大变革,课堂练习

8、,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B、 C、 D、,D,C,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孔子,4、“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5、“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该材料反映了哪一派别的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C,A,D,6、关于下图所人物说法正确的有( )生活在战国时期,鲁国人其思想的核心

9、是“仁”晚年对诗、礼、 书、易、中庸、春秋进行了整 理,是为“六经”,后被奉为儒家的经典 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A C B D,A,8、孔门弟子中有穷困潦倒的回、富甲天下的子贡、出身没落贵族的曾子等人,这表明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循循善诱 D、温故知新,A,7、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B,9、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 B C D,

10、B,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C,11、下列观点属于孟子提出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12、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应回答( )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11、 D、Xun Kuang,D,1(10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 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 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 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B,高考回眸,2(10年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 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 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高考回眸,3(10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 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

12、”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B,高考回眸,4(09年海南卷)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 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B,高考回眸,5(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 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 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A,高考回眸,6(08山东基本能力)三宇经中写道: “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 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墨子 荀子 告子 苏格拉底 A. B. C. D.,D,高考回眸,7(08四川文综)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 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 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C,高考回眸,8.(08海南单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 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D,高考回眸,9(2008上海)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 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 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D,高考回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