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797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卷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对当代文学的价值雷恩海文学的发展,乃继承中的创新。没有继承,则无创新。刘勰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 ”变乃创新,通为继承,立足于继承的创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永不匮乏的创新。传统文学乃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为华夏民族之精神瑰宝。创作固然来源于生活,但不能离开传统文学的滋养,因而,如若希冀当代文学创作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创作出伟大的文学,则不得不植根于华夏民族文化的土壤。缘此可知, 重视传统文学优秀品质之继承,乃当代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传统文学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经典质素?首先,

2、传统文学承载着民族精神,那种注重文学的现实性、重视文学的精神品性、追求真善美的文学本体观,是当代文学创作所应该继承的。司马迁创作史记而彪炳史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旨在表达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类生活的独特认知,考稽其兴废成败之理,这一指导思想乃其获致巨大成功的关键。其实这也正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文学创作强调有感而发,有为而作, 要有现实的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作家要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与体味,表达向上的力量,追求真善美。其次,传统文学经典倡导为文要有针对性,有感而发,要言之有物。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所谓“见之行事” ,即通过具

3、体事件的叙述,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寄寓褒贬,当理切事,鲜明生动地阐明主旨,以积极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文学内容的表达,需要坚实的“材料”来支撑。所谓“材料”,就是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所积累的丰富智慧、文化积淀。从经典文学来说,运用“材料”,就是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文心雕龙曰: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显然,事类,并非仅仅指用典,而是泛指前代历史文化的丰富积累,侧重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熟悉丰厚的历史文化,提要勾玄、细大不捐、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如古典诗词创作,即使比较偏重抒情性,也往往特别注重运用典故,而典故乃历史文化的凝结,

4、具有丰富的意蕴,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使得诗人之理想情怀表露显豁,却也不无含蓄之美,也使得诗歌具有充实的艺术容量和颇大的艺术张力,其感人也深。其它文学样式,如戏剧、小说,往往取材于前代, 踵事增华,使之更为丰富多彩、意蕴深厚,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延续性及开拓性,往往取得空前的艺术成就。如唐人对文选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养,锻炼了2 娴熟的艺术技巧,开创了落尽豪华而见真淳的唐代文学。(选自文艺报 ,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传统文学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一项是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

5、句体现的是诗人屈原强烈的忧国忧民之精神。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 首。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创作影响巨大。C杜甫历经艰辛,挣扎于“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乱离之中,始终秉持“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对社稷民生致以深切的关注。D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被尊为“古今隐逸人之宗”的陶渊明因为还有着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才会弃官归田,勤劳自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没有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就没有文学的创新。B传统文学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

6、对文学创作起着滋养的作用。C文学的生命力源自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但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仍然是现实生活。D传统文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素材,而且还传承着整个华夏的民族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读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创新要想有真正的生命力并不是不匮乏,就得立足于继承。B孔子所说的 “见之行事” ,很好的诠释了传统文学经典倡导的为文要有针对性,有感而发,要言之有物的观点。C从经典文学来说,运用“材料”,就是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文心雕龙 中的“事类”就强调用典以侧重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D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诗句,既说明了古典诗

7、词注重运用典故,也表现了文学的传承性。二、古代诗文阅读(49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崔隐甫, 贝州武城人。 隋散骑侍郎 儦曾孙。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 “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 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 未及行, 诏责逗留, 下除河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

8、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3 理。贞观时, 李乾佑为大夫, 始臵狱, 由是中丞、 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 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 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李林甫暴其过不宜处位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迁刑部尚书,兼河南尹。帝还京师,即拜东都留守。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

9、欲相隐甫也, 谓曰: “牛仙客可与语, 卿常见否? “对曰: “未也。 “帝曰: “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 絜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张说当国 /隐甫素恶之 /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 /然帝嫉 /朋党免其官 /使侍母 /岁余 /复为大夫 / B张说当国 /隐甫素恶之 /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 /然帝嫉朋党 /免其官 /使侍母 /岁余 /复为大夫 / C张说当国 /隐甫素恶之 /乃与中丞宇

10、文融暴/其过说赐罢 /然帝嫉朋党 /免其官 /使侍母 /岁余 /复为大夫 / D张说当国 /隐甫素恶之 / 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 /然帝嫉 /朋党免其官 /使侍母 /岁余 /复为大夫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 “浮屠”,佛教语,亦作浮图、休屠,是“佛陀”之异译,在文中代指僧人。C “禁中”,可翻译为“被禁令在家中”,是封建社会对犯人的一种轻微的刑罚。D “梨园”,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因唐玄宗时于梨园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11、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官吏谨慎奉职。4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被皇帝称赞。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2)吾不以其人微易

12、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二)文言文阅读(19 分)应孟明,字仲实,婺州永康人。少入太学,登隆兴元年进士第。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王蔺荐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轮对,首论:“君臣之间,戒惧而不自持,勤劳而不自宁,进君子,退小人,以民隐为忧,以边陲为警,则政治自修,纪纲自张矣。”孝宗曰朕早夜戒惧无顷刻忘退朝之暇亦无它好正恐临朝或稍晏则万几之旷自此始矣。次乞申严监司庇贪吏之禁,荐举徇私情之禁,帝嘉奖久之。它日,宰相进拟,帝出片纸于掌中,书二人姓名,曰:“卿何故不及此?”其一则孟明也。乃拜大理寺丞。故大将李显忠之子家僮溺死,有司诬以杀人,逮系几三百家。孟明察其冤,白于长官,释之。出为福建提举常

13、平,陛辞,帝曰:“朕知卿爱百姓,恶赃吏,事有不便于民,宜悉意以闻。 ”因问当世人才,孟明对曰:“有才而不学,则流为刻薄,惟上之教化明,取舍正,使回心向道,则成就必倍于人。”帝曰: “诚为人上者之责。 ”孟明至部,具以临遣之意咨访之。帝一日御经筵,因论监司按察,顾谓讲读官曰:“朕近日得数人,应孟明,其最也。”会广西谋帅,帝谓辅臣曰:“朕熟思之,无易应孟明者。”即以手笔赐孟明曰: “朕闻广西盐法利害相半,卿到任,自可详究事实。”进直秘阁、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初,广西盐易官般为客钞,客户无多,折阅逃避,遂抑配于民。行之六年,公私交病,追逮禁锢,民不聊生。孟明条具驿奏除其弊,诏从之。禁卒朱兴结集党

14、侣,弄兵雷、化间,声势渐长,孟明遣将缚致辕门斩之。宁宗即位,拜太府卿兼吏部侍郎。庆元初,权吏部侍郎,卒。孟明以儒学奋身受知人主,官职未尝幸迁。韩侂胄尝遣其密客诱以谏官,俾诬赵汝愚,孟明不答,士论以此重之。(节选自宋史应孟明传)【注释】轮对:即“轮当面对”。宋制,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孝宗曰 /朕早夜戒 /惧无顷刻忘退朝/之暇亦无它好正/恐临朝 /或稍晏则万 /几之旷自此始矣B孝宗曰 /朕早夜戒 /惧无顷刻忘 /退朝之暇亦无它好正/恐临朝或稍晏/则万几之旷自此始矣5 C孝宗曰 /朕早夜戒惧 /无顷刻忘 /退朝之暇亦无它好/正恐临朝或稍晏/则万几

15、之旷自此始矣D孝宗曰 /朕早夜戒惧 /无顷刻忘 /退朝之暇亦无它好/正恐临朝或稍晏则万/几之旷自此始矣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及第者。进士有机会被国家征辟为官。B “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C “权”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代理官职”之意,与之近义的还有“假”“摄”等字。D “吏部”,官署名,掌管天下文武百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等事务。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孟明才能出众,受人赏识。 应孟明被葛邺、 王蔺推荐担任祥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宰相呈报进用人选时,皇

16、帝曾向宰相举荐应孟明。B应孟明明察秋毫,惩恶不贷。他明察李显忠儿子家童仆淹死一事,为相关人员洗脱罪名,严惩诬陷者C应孟明重视教化,忠君体国,他重视人才培养,主张读书以修身:他指出皇帝应实施昌明的教化,公正取舍,这样有助于人才发展。D应孟明关注民生,革除弊政。他奉皇帝之命赴广西考察盐法,了解到旧有的盐法给官府、百姓都带来了害处,奏请革除弊端,获皇帝许可。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朕知卿爱百姓,恶赃吏,事有不便于民,宜悉意以闻。(2)韩侂胄尝遣其密客诱以谏官,俾诬赵汝愚,孟明不答,士论以此重之。(三)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 题。南歌子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12词的上片开头两句为人赞赏,结合全词,分析两句中“暗”“明”二字的妙处。 (5 分)13本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均为送别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