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87648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护理技术在现代临床的应用,罗中梅,2015-7综合病房中医护理业务学习 时间:2015-07-30 主讲人:罗中梅 参加人数:7人 参加人员:张云柯、何丹、唐娇、罗中梅陈芳、余志洁、蒋媛,提 纲,古代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及体会 亲情互动健康教育,一、古代中医护理,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中医观察患者的方法和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服药等护理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记载了井水消毒和空气消毒的方药,首创了葱管导尿的方法,对消毒技术,疮疡切开引流术和换药术等护理操作均有详细记载,“范进中举”就是一个绝妙例子。范进由于多年来未能进举,被家人瞧不起,当他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时,由于过喜而伤心,突然

2、患了狂躁型精神病。范进家人在医生的授意下以恐吓方法刺激范进,范进收到了惊吓,抑制了亢奋的情绪,又恢复了正常心神功能。,中医护理,天人合一 整体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运动保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二、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即中医非药物疗法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具有很高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中医护理学的社会需求分析,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

3、药适宜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设立福建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护理学科为重点学科。 2011年,中医护理学的相关内容被纳入执业护理考试项目。 国内何国平认为,中医护理学在社区护理中拥有明显优势: 预防为主的理念 广泛的群众基础 低成本的医药费用等,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九)大力发展中医药护理 1、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3、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4、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

4、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针刺法,艾灸法,刮痧法,中药穴位 贴敷法,耳穴压豆,中药塌渍 法,中药熏洗 法,穴位按摩 法,小儿捏脊,中药直肠 滴入,穴位注射 法,拔罐法,(一)针刺疗法,针刺的重要作用是“调气”。“气”是体内流动的微小物质及脏腑组织的功能表现,其发挥作用时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的。人体发生疾病就是因为气的运行失常。针刺就是通过经络的作用,调整

5、紊乱的“气”,使体内真气通畅,生理恢复正常,疾病自然痊愈。,适应症,流行性感冒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胃炎、腹泻、便秘 高血压、冠心病 中风 尿失禁、尿潴留,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的情况。2:物品准备。3:患者准备。4:遵医嘱选择穴位。5:消毒皮肤,取适当毫针,检查,进针。6:行针,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7:起针。8:整理用物并记录。,注意事项及禁忌症,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

6、针刺。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注意事项及禁忌症,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7、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8、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二)艾灸法,灸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通过温热刺激达到温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目的。,适应症,胃炎

7、、腹泻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周围炎,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 2:物品准备。 3:患者准备。 4:选穴,施灸。 5:观察患者情况。 6: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7:记录,注意事项,1.用艾条施灸的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灸后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禁忌症,凡属实热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过饥过饱及醉酒者,不宜施灸。外感、阴虚发热者,孕妇腰骶部、临近面部五官、动脉的穴位,不宜施灸。,(三)拔罐法,拔罐治疗时所造成的局部皮下和肌层的瘀血,可使毛细血管扩张,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的刺激作用,引起机体局部和

8、全身反应,从而调整人体的功能。阴阳调,经络通,气血和,则百病除。,适应症,风湿痛、肌肉劳损 腹痛、胃痛 咳嗽、喘息,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 2:物品准备。 3:患者准备。 4:选穴,拔罐 5:观察患者情况。 6:起罐。 7: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记录,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消毒

9、敷料。,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拔罐,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 2.新伤骨折、疤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局部皮肤弹性差者禁用。 3.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处禁用。 4.心、肾、肝严重疾病以及高热抽搐者禁用。 5.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禁用。 6.大出血、过饱、大汗、大渴、过饥、酒醉和过劳等禁用。,(四)刮痧法,刮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流动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强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适应症,神

10、经衰弱、头痛、感冒 面瘫、耳病等五官科疾病 颈椎病、咽炎 心肺疾患 关节疾病,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的情况。2:物品准备。刮痧板、刮痧油3:患者准备。4:遵医嘱选择穴位。5:充分暴露待刮痧的皮肤,用75%酒精对患者刮拭的部位以及应用的刮具进行消毒,保持皮肤和刮具的洁净。6:右手持瓷汤匙等刮痧工具,蘸取少许食油或清水或活血剂,在预定部位进行单向刮动,干后再蘸再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紫色条痕或斑块为度。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 7:用干净纸巾或毛巾将刮拭部位擦拭干净,然后再用刮痧疏经活血剂拭干即可。8:整理用物并记录。,刮痧的顺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

11、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刮痧的时间,刮痧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 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刮拭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的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拭。,注意事项,1.刮痧首先注意不能大面积刮拭,在没有做过刮痧或身体虚弱只能局部针对性保健,如果有几种

12、疾病同时存在,也只能一次治疗一种疾病。 2.保健治疗不能超过常规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对出痧问题应该做到在正常步骤操作后,可能有痧症痧象出现,或是肿胀或者阳性节结解除,也可并未出痧而不强求出痧。 4.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5.刮痧应医患交流,使患者感到舒服或痛可忍受。 6.刮痧时不可过饥空腹、饭后12小时后刮痧。,注意事项,7.较大动脉血管、淋巴部位不轻易刮痧。 8.刮痧应按照正确顺序方向体位单方向刮拭。 9.刮痧避开空调、风扇、较冷的空间操作,刮痧后不可立即洗澡。刮痧后及时喝温开水,糖盐水补充水液能量。 10.针对身体虚弱,年老、免疫力低下可采用

13、轻手法。,禁忌症,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减少、严重贫血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身体有痣、疮肿、伤口溃破部位禁刮。,(五)中药穴位贴敷,将药物贴于患者腧穴部位或患处,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适应症,1、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2、胸痹、不寐3、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4、

14、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5、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6、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7、关节肿痛、跌打损伤、8、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 2:物品准备。 3:患者准备。 4:选穴,清洁皮肤 5:观察患者情况。 6:药物准备,贴药。 7: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 8:记录。,注意事项,1.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2.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3.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物,不可用汽油

15、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禁忌症,1.脾胃虚寒或腹泻者。 2.对药物过敏者。 3.局部皮肤有溃疡,创伤者。,(六)中药塌渍法,中药外治的一种方法,通过中药加热后透皮吸收以减轻或消除肢体麻木、酸胀、腰背酸痛等症状。,适应症,中风患者偏瘫肢体麻木、疼痛,腰背部疼痛 用于肩周炎,关节痛等 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等,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的情况。2.物品准备。3.药物准备(核对后将药包放入锅内水沸后煮10分钟)。4.患者准备。5.定位,将药包以毛巾包裹置于患处,根据药温及患者感受逐渐减少毛巾厚度,直至敷于患者皮肤。6.观察患者反应及局部皮肤情况。7.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8.治疗20分钟结束后清洁

16、皮肤,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9.整理用物并记录。,注意事项,1.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前,首先要对患者局部皮肤进行评估,若有破溃或皮肤过敏时禁用。 2.感觉障碍者禁用。 3.操作时要注意用毛巾将加热的药包与皮肤隔离,温度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巡视病人,随时调节毛巾的厚度及药包的位置,防止出现烫伤等其他不适。,(七)中药熏洗,以中药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 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达到治疗目的的一 种中医外治疗法。,适应症,中风偏瘫、麻木、疼痛及各种风湿痹症。 小儿紫癜等,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的情况。 2:物品准备。 3:患者准备。 4:根据患者病情将适当中药包放入中药煮蒸器内。 5

17、:待舱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协助患者进入舱体,取舒适卧位,封闭舱体。 6: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7:治疗结束协助患者出舱洗浴,衣着,观察询问患者治疗后情况,安排舒适体位休息。 8:消毒舱体,整理用物并记录。,注意事项,(1)掌握好熏蒸温度,以3842度为宜,避免烫伤, 年老体弱者防止虚脱。 (2)某些患者在熏蒸过程中可能发生头晕、恶心、 胸闷、气促、心跳加快等不适,应立即停止熏蒸, 卧床休息。 (3)熏蒸后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切忌过劳。 (4)空腹与饱食后皆不宜熏蒸。 (5)治疗过程中患者适当饮水。 (6)治疗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 (7)老人和儿童要有专人陪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