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651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7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必修4综合测评(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必修四综合测评第卷(阅读题,共 70分)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

2、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

3、的艺术而决2 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 )去读王维的结果 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从曹植、陶渊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

4、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几乎不谈 “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

5、好感觉的斯蒂芬 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 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3 (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B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

6、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是否有画

7、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4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和孟浩然的诗都有画意,而王维是因兼擅丹青而被人格外关注其诗与画的关系的。B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是王维山水诗真正的独特性所在。C“诗中有画”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以我们无须过分强调王维诗中的画意。D斯蒂芬 欧文的分析表明,他更看重王维诗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大多数研究者的既成定论未置可否。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一)文言文阅读 (19

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心术苏洵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 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5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

9、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

10、,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选自古文观止 )6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战之道 /未战养其财 /将战养其力 /既战养其气 /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 /严斥堠 /使耕者无所顾忌 /所以养其财B.凡战之道未战 /养其财 /将战养其力 /既战养其气 /既胜养其心 /

11、谨烽燧/严斥堠 /使耕者无所顾忌 /所以养其财C.凡战之道 /未战养其财 /将战养其力既 /战养其气 /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 /使耕者无所顾忌 /所以养其财D. 凡战之道 /未战养其财 /将战养其力 /既战养其气 /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 /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 /所以养其财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燃火叫“燧”,夜间放烟叫“烽”。 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B. 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C袒裼 (t n x ):脱去上衣露出身体。D. 乌获: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6下列对原文有关

12、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7 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设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蜥蜴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

13、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5分)译文:(2)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5 分)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8 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注】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

14、归难得。【注】龙孙:竹笋的俗称。8“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四句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5分)9“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两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2)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 ,_”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3)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由衷赞美赤壁美景时,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于是感慨道

15、:“_ ,_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使圆成方欧 亨利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 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

16、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10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 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 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 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