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573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基础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次质量检测:1.“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 “臣”也是谦称。2.“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 “转” “徙” “改” “移” “补”等,其中“谪”指贬官。3.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约薨,大夫死约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4.三国志和史记 汉书 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其中史记分为“本纪” “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统考(八):5.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依次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6.“礼部”是指中国古代六部官署之

2、一,其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管典礼事物与学校,科举等。7.“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因臣子向天子进言必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对帝王的敬称。8.“谪”在封建时代特指官职降职,调往边外地方;古代表示贬官的词还有左迁、左转、贬、降等。安庆二中期中、第一次质检:(无)统考(五):9.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10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我国公、候、伯、子、男五爵最早是在宋代一起出现的,明代废止了子、男两个阶位。11.太傅是太子的师傅,西汉时代称为太子太傅、由于

3、这个职务尊贵,所以后来称为国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一般没有实权。12.累迁是指多次迁升官职。迁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左迁是被贬低的意思。统考(六)13.“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的“除”,指任命、受职。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辟”“察”“除” “封”( “署”是代理、暂任) 。14.“宣政元年”“开皇二年”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15.“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称,后泛指北方游牧民族。过秦论中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6.古人对死有不同称呼,天子的死为崩,诸侯的死成为薨,大夫的死为卒,士人的死称为不禄。补充内容 :表授予官职1、荐

4、、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4、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5、除:任命,授予官职。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6、授:给予官职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汉书 ?翟方进传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起樗里子于国。 战国策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文选 ?陈情

5、表9、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10、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11、进:(1)推荐。如:臣进西门豹。史记 ?魏世家(2)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岳阳楼记12、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 谭嗣同13、察:考察和推荐。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14、当:任,充当。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陈情表15、点:指派。如:可汗大点兵。 木兰辞16、简:任命,选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二、表调动官职(一)表升迁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如

6、: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 ?贾谊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三国志 ?魏书 ?卢毓传再如:岁中四迁。 汉书 ?主父偃传吾极知其左迁。 汉书 ?周昌传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以高才擢进屡迁。 后汉书赵壹传3、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4、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如:张合 “ 特进 ” 加封之官衔。失街亭5、升:升官。如:旋升宁夏道。 谭嗣同(二)表调动官职1、转、调徙:调动官职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 ?徐文宝传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 ?袁盎传徙齐王信为楚廷王。 史记 ?淮阴侯列传再如

7、: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 ?理宗纪徙韩王信太原。 史记 ?高祖本纪2、补:补充缺职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 ?萧望之传3、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 ?王济传4、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三)表降职、罢免1、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 ?刘禹锡传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 入” 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

8、史。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 有时也指平调。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张衡传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如: “ 非其才者罢之 ” 晋书 ?魏舒传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汉书文帝纪5、黜、废:废弃不用。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 ?微子不胜其任者废免。 管子 ?明法解6、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7、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8、绌:通黜,废弃,贬退。如:屈平既绌。 屈原列传9、革:革除。如:革职查办。10、去:被调离。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三

9、、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1、兼:同时掌管,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 ?虞愿传3、权:暂代官职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 ?李纲传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4、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备武将军。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5、假:暂时代理。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 ?苏武传6、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 ?王尊传7、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8、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

10、,判相州。宋史 ?韩琦传四、其它1、乞骸骨: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如:上书乞骸骨。 张衡传2、复:指恢复旧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3、下车: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4、用事:执政,掌权,当权。如: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原列传屈赵太后新用事。 触龙说赵太后5、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如:赠太子太保。 东坡先生墓志铭6、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政事)。如:视事三年。 张衡传7、退:辞去或失去官职。如: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 ?九章退亦忧。岳阳楼记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 知”后常跟地名,表

11、做某地的长官;“ 主” 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 年废止分为院试 :又叫 “ 童试 ” ,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 生员 ” ,即 “ 秀才 ” 。乡试 :又叫 “ 秋闱 ” ,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 举人 ” 。会试 :又叫 “ 春闱 ” ,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 贡士 ” 。殿试 :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 进士 ” 。 其中,第一名叫“ 状元 ” ,第二名叫 “ 榜眼 ” ,第三名叫 “ 探花 ”六部 :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12、等事;礼部,管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兵部,武馆选用及军事行政;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史记是 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

13、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 23 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 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

14、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左传相传是 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资治通鉴,简称 “ 通鉴” ,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

15、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 “ 中气” ,所谓 “ 气” 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24 节气分别为: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 四立 ” ,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 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7 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 个节气。“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五经”: 史记、 尚书、 礼记、 易记、 春秋“四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四大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 牛郎织女、 白蛇传、 孟姜女岁寒三友:松,竹,梅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员、状元。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童生试: 也叫“童试”。包括县试、 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