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5532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国通语基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正在日本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9 日在东京发表演讲,竟然要中国接受南海仲裁的结果,与安倍一丘之貉。B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C“野长城被抹平”事件“反转”“再反转”,跌宕起伏间,事情的原委越来越清晰,这种一波三折,就是一个探究真相的过程。D要真正对“前仆后继”的“老赖”起到震慑作用,使之尽可能减少,就必须依法严厉处理已发生的“老赖”现象,杀一儆百。E巴赫表示,尽管国际奥委会不为俄罗斯爆发的兴奋剂事件负责,但维护奥委会的纯洁责无旁贷。2下列各句

2、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师能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直接关系着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的未来生活。B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精确控制下,天宫二号于16 日成功实施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目前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工作正常。C根据传统国培项目规划,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与人数,让更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有机会接受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教育。D 抗日战争将丰富庞杂的史料和实地踏勘采集做精心的裁选,在力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化的叙事,笔触细腻。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_离不开酒。 _说魏晋南北朝的文

3、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_ _唐代文人之醉酒, _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_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_ _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2 A 总是既然而/ 但是从而B 都如果/ 固然而且因此C 可是倘若那么既/ 所以D 却与其所以虽然反而/ 二、名句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掠夺大量财物而又不知珍惜,将珍宝视同废品的句子是“_,_”。(2)师说中,韩愈认为老

4、师的职能是“师者,_”。(3)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 ,_”。三、中国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夏日的黄昏, 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 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其实,他知道, 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了,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

5、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 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 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 “嚓嚓 ”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 “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

6、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3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 ”妻子唠叨着挖苦他。“你,你怎么能这样说?” 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 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回到家里, 天已黑透, 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

7、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妻子对他说: “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 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 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 元。 ”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

8、腿回家了。次日, 天刚蒙蒙亮。 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 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 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

9、的孩子。正午时分, 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他听着愣住了, 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 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 , ”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

10、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4 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D从李茂的妻子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对丈夫更是没有丝毫的埋怨和挖苦。6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7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

11、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答:5 答案精析1ADA 项一丘之貉: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的坏人。不能作谓语,可改为 “ 一唱一和 ” 。B 项因循守旧: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使用正确。C 项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使用正确。D 项杀一儆百:杀一个人来警诫许多人。泛指惩罚一个人来警诫许多人。不合语境,应改为“ 以儆效尤 ” , 指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E 项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使用正确。2AB 项中途易辙,应为“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 。C 项

12、“ 加大 ” 与“ 人数 ”不能搭配,应在“ 人数 ” 前加上 “ 增加 ” 。 D项成分残缺,应在“ 采集 ” 后加 “ 的信息 ” 。3B总是:副词,表示一直如此,经常如此;全是,都是。都:副词,表示总括。可是:连词,表示转折, 前面常常有 “ 虽然 ” 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副词, 真是,实在是。 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 就、也、还 ” 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如果 ”“倘若 ” 表假设关系。与其: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 “ 与其 ” 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 “ 毋宁、不如 ” 等呼应 )。“ 固然 ”“虽然 ”

13、 表转折。既:副词, 跟“ 且、又、也” 等副词呼应, 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而且: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 “ 不但、不仅 ” 等跟它呼应。 反而: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BA 项“ 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表述太过绝对化。 C 项“ 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分析不当。 D 项“ 对丈夫更是没有丝毫的埋怨和挖苦” 分析不当。 6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

14、点;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做铺垫。7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主题上, 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过”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