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511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模拟试题诗词鉴赏汇编1. ( 2013 届山东实验中学第三次诊断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虞美人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 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 分) 答:(2) 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4 分) 答:【答案解析】 (1) 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 (1分) ,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 (1分) 。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 (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 ) ,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

2、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分) 。 (2)运用反衬手法 (1 分) ,以海棠临栏、 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 (2分) ,突出乡愁的浓重 (1 分) 。( 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己久,韶华己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竟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用海棠反衬,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凑凉之意。) 2. ( 2013 届山东日照实验高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 分)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

3、,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黄几复,是黄庭坚年轻时好友,时为广西四会县令,二人分别已有十年。蕲,祈求;肱,上臂,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指处事圆滑。(1)第二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是怎样具体运用的?请简要分析。(4 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回答。(4 分)【答案解析】(1)对比。 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桃李春风中与江湖雨夜中形成环境上的对比;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评分标准:手法1 分,能说出三处对比即可得3 分。说明:学生没有答出“对比”,但在分析中含着对比的意思也要给分,如“过

4、去相聚的欢乐,与现在离别的痛苦”,也可酌情给分)(2)与友人相距遥远,无法互通音信的伤感与无奈之情;与友人分别日久而产生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家境贫寒,但依然保持正直廉洁品格的赞美之情;对友人年老体衰、处于恶劣环境中的挂念与同情。(评分标准:每点1 分。 )3. ( 2013 届山东枣庄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 分)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爹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注:这首词是他闲居上饶时游览风景优美的西岩所作。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1)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4 分)(2)末句“夜夜人清溪

5、,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答案解析】 (1)(,4分) 青山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1 分) 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1 分) 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2)(4分 )“夜夜” “听读”写明月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1分 ) 表现诗人被贬的孤独、怀才不遇的忧愤,(2分) 以及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 意对即可 ) 4. ( 2013 届山东聊城三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夜发分宁寄杜涧叟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分宁:今江西修水,是诗人的老家。此诗

6、作于诗人离家别友赴外地任职之时。(1)这首诗的首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作简要分析。(4 分)(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结尾句作简要赏析。(4 分)【答案解析】 (1)首句借用王维渭城曲(或“阳关三叠” )之典故写送别, (1 分)又暗和题目 “夜发”,切入主题;(1 分) “水东流”又用流水的无情反衬了故人有心。(1分)从而营造了送别时伤感沉重的气氛。(1 分)(2)那满川风月无比多情,因理解我的愁绪而满含愁意。诗人采用拟人(或“移情)、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或“借物抒情”“融情于景” ) ,使得诗句含蓄而耐人寻味。(答出手法2 分,能简要分析2 分)5. ( 2013 届

7、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区高11 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_ _ (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 分) 答: _ _ 【答案解析】 (1)这两旬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 ( 和宦海浮沉之痛) ,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意思对即可, 情景、感情各2 分) (2)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

8、(1 分) ,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 (1分) ,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1分) 和漂泊在外的痛楚(1 分) 。6. ( 2013 届山东省泰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 ) 豁然阁程俱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注:孤迥,借代月亮。剡溪,晋王子猷( 徽之 ) 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1) 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答: _ (2) 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 分

9、) 答: _ 【答案解析】 (1) 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 分) (2) 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2分) 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1 分 ) 、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 分) 。7. ( 2013 届山东青岛二中11 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东阿道中晚望袁宏道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原冻雀一声啼。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注】此诗为袁宏道从京都至吴县任县令途经东阿所作。两年后, 诗人辞官。

10、 骊马:纯黑色的马,多为达官贵人所骑。三归台:齐国名相管仲所筑。(1)请鉴赏颈联中“冻雀”这一意象。(4 分)答: _ _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形象。(4 分)答: _ _ 【答案解析】 冻雀既是眼前之景,也寄托着作者心中之情,冻雀生活环境寒冷荒凉,啼叫表达了它对环境的抗争,作者以冻雀自喻(或者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甘堕落官场的孤傲。鄙弃功名, 性格孤傲。 三归台旁纪念管仲历史功绩的古碑已湮没于荒草之中,而今日山下达官贵人在众人人眼里不过如烟雾一般过眼即散。冻雀虽寒, 依然以破空的啼叫表达对环境的抗争, 英雄项羽功业未成乌江自刎,仍以石马的嘶鸣表达不甘被命运征服的高傲。作者以冻雀自喻,

11、以项羽自慰,表达了诗人鄙弃功名睥睨官场的孤傲。8. ( 2013 届山东济南外国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 分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1)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赏析(4分) 答: _ _ (2) 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 答: _ _ 【答案解析】 (8 分) (1) 远处的

12、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 天将放晴; 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灵动、清爽之感;(2 分) 情随景迁,随着天空放晴,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豁达起来。(2 分) (2) 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隐者生活;( 2分 ) 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9. ( 2013 届山东省微山一中10 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1)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寂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感的。(6 分)答: _ _ (2)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5 分)答: _ _ 【答案解析】(1)答案:前两联通过日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