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2734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中考试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题。(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 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 论语 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

2、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 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 中的“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

3、”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 文王去世后, 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 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 孔子是以文王、 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

4、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 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 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朱熹论语精义 曰:“, 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

5、己。 圣人畏天命, 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

6、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

7、靠的就是这种精神。2 D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和赞扬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哀公很无奈。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

8、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一意孤行,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

9、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二、古诗文阅读( 36 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9 分)司马光, 字君实, 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 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 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

10、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复面言: “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 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 “ 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

11、: “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 特欲仓卒之际, 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 ?,门生天子 ? 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 琦等拱手曰: “ 敢不尽力。 ”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 “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 司马光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12、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光言四方 见京师 不见此人 君为阴邪所蔽 天下皆知而 朝廷独不知 其为灾当益甚 不当贺B光言四方 见京师 不见此 人君为阴邪所蔽 天下 皆知而朝廷独不知 其为灾当益 甚不当贺C光言 四方见 京师不见 此人君为阴邪所蔽 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 其为灾当益甚 不当贺D 光言 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 君为阴邪所蔽 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 其为灾当益 甚不当贺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 甫冠 ” 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13、。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 “ 总角 ”“豆蔻 ”“耄耋 ” 等。C “ 昆弟 ” 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 “ 义结金兰 ”“琴瑟和鸣 ”“相敬如宾”就特指兄弟情深。D “ 故事 ” 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3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 ” 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

14、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2)光曰: “ 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 “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 9 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 年)

15、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句填空(6 分)10、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 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做的第三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

16、25 分) 隐瞒石磊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 我妈已六十多岁, 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 , 好吧!”“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海英走了不久, 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