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272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第1页 (共 8 页)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试卷(共 18 分)一 ( 9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 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 两代国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牡丹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牡丹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将牡丹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由唐入宋,

2、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 推崇气节、 品格,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 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可以说, 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

3、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 难免顾忌骂名。 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李氏王朝凭借军事实力,在

4、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 “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的事了。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梅花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高二年级

5、语文学科试卷第2页 (共 8 页)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 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 1. 下列说法不属于 “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B在盛唐之后牡丹承担了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国家衰败等众多历史负载。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D牡丹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2. 以下有关牡

6、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

7、取天下。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 ,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选择题每小题3 分)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与寻相举地降,引为右一府统军,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尚书殷开山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

8、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邪?”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臵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第3页 (共 8 页)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 贼骁将也, 骑直趋王, 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 乃翼王出。 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赐金银一箧。窦建德营板渚,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敬德起幽贱,会

9、天下丧乱,久陷逆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其后隐、巢计日急,敬德入白曰:“大王不先决,社稷危矣!”王曰:“我惟同气,所未忍。伺其发,而后以义讨之,如何?”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大王即不听,请从此亡,不能交手蒙戮。”王曰:“寡人之谋,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今自计如何?勇士八百人悉入宫控弦被甲矣,尚何辞?”计乃定。隐太子

10、死,王为皇太子,授左卫率。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注 寻相:人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执之, 猜贰已结执:逮捕。B. 乃翼王出翼:遮蔽,保护。C. 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趋:追逐。D. 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咎:错误。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尉迟敬德“勇”的一组是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

11、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怀疑敬德会步寻相的后尘,但秦王信任敬德、善待敬德、义激敬德,体现了秦王的用人谋略和君王胸怀。B.隐太子送给敬德大量的财宝,但敬德在利诱面前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了隐太子的招延,隐太子为此非常生气。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第4页 (共 8 页)C.面对越来越紧急的形势,秦王不忍心同室操戈,不想先发制人,想等到隐太子发动叛乱时,再以义师征讨他。D.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以后,敬德反对进一步追究太子余党,认为这样不会使国家获得安宁。最后,从者都被宽恕。试卷(共 132分)三、( 28 分)7把上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

12、无它,何相报速邪?译文:(2)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译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8-9 题。 (11 分)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京兆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俭梳妆:此处“ 俭” 作“ 险” 解;俭梳妆意为奇异时髦的打扮。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8这首诗写出了“贫女”的哪些特点?(6 分) 答:9作者借“贫女”的形象,实际上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 答:10

13、默写。根据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7 分) (1), 知 来 者 之 可 追 。 实 迷 途 其 未远,。(2) 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3),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四、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1-15 题(25 分)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第5页 (共 8 页)好嘴杨八冯骥才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八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

14、活。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头了。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八那张好嘴了。那次,李中堂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

15、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难下决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八发迹的缘由了。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身爽腹空,要吃点心。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 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实是请好请

16、赏。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八慌忙跪下,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八的明白。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第6页 (共 8 页)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要不哪会有这大的火气?杨八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 一边叫道: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说完又是一阵响头。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作了脏土。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