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82680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2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运行的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存在的基本外在表现) 2、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总量、性别、

2、年龄) 3、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理基础。特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着人口发展,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草原民族、大陆民族、海洋民族),4、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在双向互动中呈现出复杂的协同进化的趋势。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更应关注环境资源条件对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雾霾的发生机理?) 5、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现实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生活的不同形貌,甚至也对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环境资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着社会运行的人口与环境条件。(奴隶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网络社会),人口结

3、构 人口迁移 老龄化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环境 IPAT模型 新生态范式 生态现代化 生态文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 环境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人口”,就其最基础的含义而言,即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2、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规模,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

4、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2、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理论: 一般而言,影响人口迁移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二是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人口转变理论: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 人口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人口老龄化: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5、人口发展增长和转变阶段,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世界分布图,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环境的三种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邓肯 POET(人口-

6、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者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此外,它也表明,社会层次上的富裕,或者人们消费物品的总量,也对环境有着影响。,I=PAT,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大量采掘自然资源

7、、加工和使用自然资源、生产以及使用各种工业产品、处理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等所造成的环境(水体、大气、声音等)污染和生态破坏 原生环境问题:由于环境系统自身变动(例如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环境破坏,雾霾笼罩下的北京,面对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出现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人类例外范式” (Human Exceptionalism Paradigm,简称HEP)“新生态范式”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简称NEP),第一,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第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相对于生物特征的变化更为迅速; 第三,因此,人群的差异是由有文化

8、的社会引起的,并非从来就有,而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社会加以改变,甚至被消除; 第四,文化的积累意味着进步可以无限制继续下去,并使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这些认识导致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可以无限增长,予取予求,从而否定匮乏的可能性。,第一,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傲慢与偏见)第二,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第三,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学上的潜在限制。这种范式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类认识的偏差,而且实际上为开创环境社会学这门分支学

9、科奠定了基础。,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协调生态与经济”和进一步的超工业化(superindustrialization),而非“去工业化”的途径来解决。,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由马克思提出并经恩格斯系统阐释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客观性:无论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实际上都并不是人们主观规定和选择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客观决定的。 社会性:生产方式不仅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客观地规定的,而且也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与特定的社会形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历史性:生产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都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