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8026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72 大小:77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补充(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史记 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曾受业于老子, 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

2、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 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

3、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 几千年来的社会, 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但也因此禁锢人的自由思想,导致了手工业和科技的落后。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 尚书、 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 “,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 论语、 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

4、, 春秋榖梁传、 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 (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思想成就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 (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

5、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 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 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

6、户, 人人讲信修睦, 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礼”与“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

7、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阴谋欺诈不兴, 盗窃祸乱不起, 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 小康” 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

8、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 ,由是,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

9、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 、 “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 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 “义” 。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 子罕中主张“罕言利” ,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 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

10、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 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 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

11、到平民, 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 “经邦济世”的教育观, “因材施教” 、 “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 “仁”为最高道德准

12、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 “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 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 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 根据各个

13、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 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 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

14、” 。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 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 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 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 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 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

15、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 、 “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史学思想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 说: “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 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 而且还

16、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 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 ,他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 ),周代正是在总结夏、 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 而是后来居上, 是前进发展着的。 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 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名人评价伏尔泰: “东方找到一位智者”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爱默生: “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爱默生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