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969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诗歌对比阅读1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对比阅读1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 题。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后

2、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 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

3、“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

4、( qu n)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杀身成仁,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理道德。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

5、之急,甚己之私。”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 (hn)人心的因素。这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义除暴安良,打抱不平。执义为武侠精神的核心。孔子解释,“义者,宜也”。胡适解释“宜就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侠与义往往组合成词也说明义为侠之核心。遇见不平之事他们仗义执言,危难之际他们急公好义。他们行侠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为了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甘为公义而战,甘为天道授命,凡义之所在,九死不悔。这一条武侠准则是对先前侠为人排忧解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宋

6、朝以后由于受到儒家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具有儒家观念和伦理内容的诗歌对比阅读2 “忠义”武侠观,如两宋时期武侠豪杰纷纷组织抗辽抗金团体,明朝时期沿海武侠组织抗击倭寇入侵等。这类武侠组织均以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荣誉为宗旨。由此,中国武侠精神由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恩怨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上,武侠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 (j ),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

7、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 20 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

8、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1.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正确规范地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2. 文中加黑词语可以互相替换的一项是(2 分)A.根据(依据)B.无以为继(销声匿迹)C.拯救(救济)D.代代相传(薪火相传)3. 根据文意,下列有关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国的侠文化源远流长。从现有研究资料看,侠的起源不会晚于战国末期。B.侠的身上既有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也有舍己为人、尊信守诺的一面。C.侠只有在乱世才能生存,如是太平盛世,生活安定,百姓就不会特别怀念侠。D.史记汉书之后,侠淡出正史,处于无记录状态,但武侠文学从未绝迹。4.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人们喜欢侠的原因。(4 分)5.

9、 下列三副对联都是对武侠精神的歌颂。任选一副,写出下联。(3 分)上联:扶危匡难真国士下联:上联:抒尽千古豪杰志下联:上联:义胆扶危扬正气下联:6. 阅读文章,请就武侠精神的不同表现提出你的一个质疑,并说明质疑的理由。(3 分)7. 结合上文内容,从下列两个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个人物,分析其行为表现所体现的武侠精神。(6 分)链接材料 一:侠义公安小说史高度赞扬水浒英雄的侠义,说“水浒传是一部歌颂侠客义士的史诗”,其侠义多表现为水浒英雄(如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等)的个体行为。链接材料 二: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诗歌对比阅读3 之

10、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知识讲解古典诗词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是诗词鉴赏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主要是将两首以上的诗词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主要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11、等方面设题,有时也会涉及大意境和文学常识。具体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可以参考诗词鉴赏对策(二)(三)(四)(五)中的阐述。下面再作些简单提示。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比较意象的内涵与人物形象的特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意象、诗中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总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表达意趣。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与人物形象的设题形式主要表现为判断其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意象与人物形象比

12、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特别是细节刻画以及烘托、对比、衬托、比兴等方法和抒情方式等。就意象而言,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诗歌对比阅读4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

13、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例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什么都写到雁。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唐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例三、 2005 年浙江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求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揽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二、比较思想感情: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

14、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应找出能传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用什么方法 +抒发(寄寓)什么感情”。例四、下面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送 柴 侍 卿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例五、 2006 年高考重庆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问,要求分析两首清代诗歌思想感情

15、的不同之处。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诗歌对比阅读5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解题导航1、诗歌鉴赏的考点有哪些?2、诗歌的表达手法有哪些?3、诗歌鉴赏的“抓手“有哪些?4、答题的语言表达的注意点?5、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例题解析(一)(甲)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乙)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甲、乙两诗的颔联都是千古名句,请任选一句,自选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蕴涵哲理等),作简短赏析。(2 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2)甲、乙两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共同之处(2 分)答案 :( 1)示例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诗歌对比阅读6 例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