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9647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 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 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1、 体会词中“黍离之悲”2、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拨法、诵读法课时安排: 2 课时课前安排课前让学生欣赏了解歌曲吴涤清烟花三月 歌曲, 并且让学生听了名家的课文朗诵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诗词内容,感受扬州城的繁华景象,为讲解课文做准备内容鉴赏一、课程导入设计内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讲述自己去山东曲阜拜访古圣先贤的谷地的故事,故事也以名胜股作为拜访地,以自己这种情感的落差作为主要线索。与文章有着相似的情境。设计

2、意图: 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贴近文章的情境,容易让学生走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几年前,一次出访学习,听说要道的地方是孔子的故乡山东,我心里高兴极了,这可是有名的旅游胜地,这也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城,有多少文人墨客加以勾画,更增加了我的期待和向往之情。 遇事怀着激动愉悦的心情上路了,一路的火车加汽车,虽有旅途的劳顿,但一想起曲阜,我就难言激动的心绪。带了泰安,我们又坐汽车,辗转了几个小时,终于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曲阜,可是下了车到了这里之后,我茫然了,越走越迷茫,越走特失落,好了故事先讲到这里,此时此地此番情景,上溯到一千多年的扬州城,姜夔先生也带

3、着他万般的期待和憧憬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城市,他在杜牧诗人的感召下,游历了扬州城, 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二、整体感知上设计内容:(1)教师说说扬州的历史设计意图:感受扬州城曾经的繁华幻灯片:扬州城被称为像月亮一样的城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明都之誉。扬州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城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城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杜牧曾在扬州地区有过短暂的为官经历,他所在的淮南路治所就在扬州,他曾经写下了很多关于扬州的诗词:姜夔就踏着这位古人的足迹慕名来到这里,可是他到扬州城的时候就已经是

4、百年之后了。作者简介:(学生自己说)姜夔(约 1155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不宜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予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 白石道人歌曲 。几百年之后,南宋词人姜夔来到这里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扬州呢?( 2)先熟悉小序方面的内容2 教师方面:以往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为提示(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的背景、原因)学生方面以自读为主(学生自由大声朗读,熟悉小序内容)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做特别的讲解,只需提示思路,重在学法引导(3)学生朗读教师方面

5、:做朗读提示,讲解慢词的特点,掌握诵读技巧,把握情感基调学生方面首先女生读,其次男生读,最后整体读。学生通过朗读法再次熟悉诗词内容,并感受诗词情感。设计意图:诵读也是品诗的重要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有了亲读的体验:换不同的方式和主角去读,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也能更充分的调动更多的学生:在读后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这样让学生可以将主观认识具体化(就学生阅读状况而言,如果朗读效果不好的话,可以增加教师范读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诗歌情感做铺垫)1、 诵读小序部分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内容:学生自读,词作的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交代了作词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6、(夜雪初霁,荞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怆然、悲:次的感情基调是悲切、伤感、深沉的。老师提问:2、 完整的叙述这件事情: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所看、所感。3、 播放课文朗诵学生自读(男生度、女生读,整体读)提示: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三、诗词鉴赏第一步(1) 、学生方面:自读诗句(解决个别疑难问题)(2)只做方法引导(这时候要大胆的鼓励学生,热情的激励学生让他们愿意将疑难的问题说出来)(3)评价时:采用学生提问,学生自己解答,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7、,增加了适度的紧张氛围,同时也锻炼的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设计意图:诗词阅读时,不是老师代替学生去读,而是学生自己去读,还原他们的初体验状态,让学生自己体会。解决疑难问题,为鉴赏做铺垫(如果学生拘谨,不敢或者不明确,教师可以还原自己的阅读初体验,提出一个或者两个疑难点,供学生参考)自读诗句(解决疑难问题)1、 淮左:扬州的别名很多,维扬、江都、芜城、邗、南兖州、吴州历史上的扬州市一个著 名的繁华城市。唐代诗人曾留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名句。民间也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美谈。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游历于此,留下了“题扬州禅智寺、 赠别、 遣怀 寄扬州韩绰判官等名诗。词人到达扬州

8、之时,是在金3 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安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2、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化出。3、 解鞍少驻出城:郭小川长江组歌百万雄师过大江: “马不解鞍连续战,一举解放大江南。 ”马不解鞍:解释: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少:稍微、片刻。3 郎( 1)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才女貌(词语联系法)(2)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3)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4)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 中医医生)。 侍

9、郎 。员外郎 。4、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料想。推断的语气是肯定的,一定是。(联系前后文看)5、纵豆蔻词工:豆蔻(词语联系法)豆蔻年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如果将豆蔻和词工联系起来翻译,就不通了,所以踏着杜牧的足迹去寻找:“豆蔻梢头二月初” 。6、过春风十里: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出现问题了,明明是冬至日,那里来的春风,就显不通了。 最后联系文章,我们又可知道,这里原来是化用杜牧的诗句:“十里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四、诗词鉴赏第二步(全部疑难问题解决后)(1)学生方面:学生再次齐读,明确诗词含义(2)教师方面:老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读、领会问题一: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

10、,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 “空城”破败荒凉。问题二:“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找学生简单的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词人“解鞍少驻初城” ,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网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问题三:作者自己的心理感受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 作者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变现出来:荠麦青青、 通过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乐景衬哀情。更加沉痛。这与杜甫的春望“城

11、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周围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感情,委婉的表达,韵味悠长。“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却又转变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勤奋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青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 “清角吹寒” 四字,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理。听觉所闻是请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 “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

12、”理, “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事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情中景融为一体,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问题四:造成作者这种心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的呢?4 原因: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现在我们也能体会为什么作者会有如此失落,悲伤的心情。 其实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争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咒,

13、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问题五:今日的扬州城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问题六: 除此之外, 还有那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 “豆蔻词工” 、 “青楼梦好” 、 “二十四桥”等。繁华热闹。小结:一“名都” ,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

14、州去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 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 可以加深词的意境, 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在同学们的眼中繁华的都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景:街市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街市杨柳夹道,街市笑语盈耳。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 作者心中的失落,悲伤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城市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证政权的交替,在政权交替变迁的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城市,这里的人,这里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文化, 这里的情感, 全在战争铁蹄的践踏下荡然无存,自然景物来年再生,而人事确已毁灭殆尽, 难以复制。 作者除了痛恨金兵的铁蹄毁灭了可爱的城市,也引发了他很自然的故土之

15、思之想。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来突出“黍离之悲”学生方面: 自己思考回答, 亦可设计学生动手环节,描绘扬州城的荒芜的文字增强学生的 动手能力教师方面:注意评价的措辞,尽量的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发言,适当做引导。书写板书,强调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计尽量的还原初读诗词的体验,按照认识诗词内容, 体会诗歌的情感,领会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悟作品的风骨这样的逻辑顺序认知。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鉴赏诗词的下片2、 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 学生背诵上片2、 找学生范读下片设计意图:熟悉诗词内容,为鉴赏下片做准备二、鉴赏下片问题设

16、计:问题设计七: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5 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问题设计八:这首诗除了写景之外,还写了人,那个牵动作者的诗人是谁呢?明确:杜牧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设计九: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 ,反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气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郭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 ,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问题设计十:鉴赏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