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79594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歌名是?这个民族曾建立过什么政权?著名人物是谁?这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居何地位?,第5课,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与 民 族 融 合,导 言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独特而伟大的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汉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北魏逐步实现了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极大地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实现祖国的又一次大统一创造了良好条件!,(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北魏”属于中国古代的哪

2、一个大 的历史时期?,问题1,阅读课后“知识链接”胡人与汉 人,思考什么叫“民族融合”? 什 么叫“汉化”?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三国,魏 蜀 吴,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宋齐 梁陈,北 朝,南 朝,西 晋,1、时代特征: 2、政治: 3、思想: 4、文化:,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北方时有统一,儒家统治地位危机,三教并立,科技(数学、农学)文学、书法、绘画、 雕刻术的特点(思考:

3、佛教传入产生什么影响?),隋统一,羯,羌,氐,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知识链接: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

4、居。,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汉化”:指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同化和融合,又称“

5、中国化”。,实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源 (文明史观),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鲜卑族相对落后的游牧文明与中原高度发达的汉族农耕文明的矛盾。,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鲜卑-蒙古-满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A.国家长期分裂动荡 B.五胡内迁、北

6、民南迁,民族大融合 C.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一、改革的背景,(一)时代背景:,分裂、动荡、民族融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27)和幻灯片补充史料,想一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历史背景是什么?,问题2,嘎仙洞岩画,嘉峪关魏晋墓葬砖画牧马图,大鲜卑山嘎仙洞,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次年称帝,北魏统一北方,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大兴安岭北段 (2)386年拓跋部复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人 (3)439年统一北方(政治前提),北魏的疆域包括今陕西、山西、甘肃

7、、河北、河南的一部分。 南方是刘宋政权,439年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 、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创造了较安定的社会,有利于经济发展。 、统一,有利于各族人民互相交往,彼此接触 的机会更多,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拓跋部鼓励发展农业经济:开始畜牧经济农业经济游牧定居;。但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表现:,(1)五胡内迁加强了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2)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互相学习 (3)共同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趋势,一、改革的背景,(一)时代背景: (二)政治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结束混乱 (三)必要性:,1

8、、民族文化:北方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分裂、动荡、民族融合,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根据材料,归纳北魏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材料四:“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贿,背公缘私。” 魏书高祖纪二,材料五:“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魏书李安世传 “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

9、二。”魏书韩麒麟传,汉族地主官僚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经济破坏,一、改革的背景,(一)时代背景: (二)政治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结束混乱 (三)必要性: 1、民族文化:北方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经济:与汉族相比,鲜卑族落后 3、政治:北魏社会面临严峻形势: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受北部“柔然”威胁。(民族、阶级、统治阶级)社会矛盾激化 (四)可能性:,1、民族文化: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材料六】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

10、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千古一后,北魏孝文帝元宏,史书记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做。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史料信息:先进汉文化对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深刻影响。,(五)改革目的:,(1)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2)改变落后状况,促进北魏

11、社会发展 (3)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4)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一、改革的背景,(一)时代背景: (二)政治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结束混乱 (三)必要性: 1、民族文化:北方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经济:与汉族相比,鲜卑族落后 3、政治:北魏社会面临严峻形势: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受北部“柔然”威胁。(民族、阶级、统治阶级)社会矛盾激化 (四)可能性: 1、民族文化:统一后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崇尚汉文化,坚定改革,北魏统一北方(政治前提),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动荡与民族大融合趋势(时代潮流),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多重矛盾),鲜卑拓跋统治者一时还难以

12、适应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文明冲突),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崇尚和热爱 (个人因素),北方由于长期战乱以及土地兼并加剧,民生凋敝,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经济背景),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行汉制、移风易俗,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北魏 孝文帝,二、内容,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二目至第五目,自主学习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1、均田制,2、三长制,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移风易俗,推行汉制,问题3,( 1 )什么是均田制?( 2 )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 )推行均田制有何好处?,政府掌握、

13、支配大批无主荒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土地兼并, 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政府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1、均田制,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问题4,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大家来研究: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问题5,农民,宗 主,北魏政权,北魏前期的行政体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有多少农民分到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呢?,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很多逃避战乱的人民投奔

14、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思考:宗主督护制有哪些弊端?,1、影响了国家赋税征收 2、加重了地方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2)内容:,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职责:清理户口田亩,征收赋税,征发徭 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2、三长制,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改革前),(改革后),问题6,3)影响:,A、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B、地方政权掌握在国

15、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C、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 D、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指的是什么关系?,(1)北魏政权为什么整顿吏治?(2)北魏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整顿吏治?(3) 整顿吏治有何积极作用?,俸禄制: 任期考核制:,3、整顿吏治(484年),(1)北魏前期,官吏不论政绩,任期六年,没有俸禄。 (2)吏治混乱、贪污成风,影响北魏财政收入,激化 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威胁政权稳定。 (3)为巩固统治,孝文帝十分重视,吏治改善,赋役减轻,社会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

16、、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问题7,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课中思考】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对比平城与洛阳,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迁都洛阳,问题8,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经济落后,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粮食供应困难,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既可摆脱柔然的威胁,并举兵南下征服 “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地处偏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难以有效控制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