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9495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三次文综考历史部分25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人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 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26下表是我国占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说明了A手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 B官营手工业退居次要地位C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D商品经济发展缓慢27右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 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 a 处:“

2、焚书坑儒” B b 处:“独尊儒术”C c 处:“三教合一”D d 处:“西学东渐”28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A社会变迁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文明传承29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 两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技术统治”,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技术统治”的正确认识是A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技术统治” B“技术统治”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C“技术统治

3、”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D“技术统治”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302008 年, 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依据是A二战中美国帮助两欧盟国打败法两斯 B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两欧安全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31费孝通认为:正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士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2 A 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

4、会到官僚社会C 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剑新民主主义社会 D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321963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火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 。”这表明当时他意识到要A 实现西欧的统一自主 B彻底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C 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D确立法国在欧的主导地位3320 世纪 60 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 就农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

5、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B“ 八字 ” 方针落实不力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 文革 ” 对经济的破坏34. 1972 年 2月上海公报中明确规定,“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嚣谋求霸权,每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对公报解读准确的有 ( ) 对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美国的约束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果包含着反刘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有助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ABCD35.“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

6、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批判神权统治B鼓吹人性解放C倡导思想自由D政府的责任和义务40 (16 分)道路决定命运, 发展才能自强。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1928 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l9301931 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 围剿 ” 。19331934 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 围剿 ” 。1945,年,陈立走、陈果夫控制的申国蚕丝公司崔上海设立。1946 年,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7、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6 分)3 材料二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 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 - 1978 年的 “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 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 经典 ”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带有苏联特色的“ 经典 ”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这条道路所早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有何显著特点。(4 分)材料三“ 那一年( l978 年)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 它

8、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 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3) 1978 年以后的现代化被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时期,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概括这一时期 “ 中国转变 ” 发生的原因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6 分)41 ( 20 分)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1) 试以近代自然

9、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两“ 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6 分)材料二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 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 形而下 ” (注:指具体的事物) 的意义 “ 中体西用 ”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 形而上 ” (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一马克 垚世界文明史(2)材料二中 “ 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

10、观” 的内涵是什么?(2 分)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6 分)4 材料三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 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 ” 陈独秀是 “ 倾向共和科学方面” 。在他看来 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 ? 的武器 仍坚信 “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2 分)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

11、这种不同的原因。(4 分)42.材料一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 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迭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 欧墨 (美 )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 )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1)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3 分)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3 分) 原因:中国

12、受到西方列强冲击,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3 张荫桓的说法正确。(1分) 理由: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4分) 材料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 七大 ” 上做了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理论探索,对建立新中国有重要影响。论联合政府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袁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 ;彻底实现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身体等基本的自由;

13、反对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实现人民的民主的统一;军队属于国家,创造人民的军队。(4)依据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的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 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政府 ” 所进行的政治上的努力。(3 分) 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2分)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否定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 (2分)1948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各民主党派召开政协会议成立联合政府。(2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筹建新中国。(25 分)45 ( 10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早期)商业还继续处于依附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

14、政府的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的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同时也给骚乱的农民提供一种职业。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早期日本发展工商业的目的特点。(4 分)材料二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 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 爱国 ” 、“ 忠君 ” 的德育教育观。 -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治府教育改革的看法。(4 分)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 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 要义 ” 。 成败得失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3)你认为材料三中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 要义 ” 是什么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