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901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 页第 2 页 共 4 页2016-2017 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每题2 分,共 50 分)1、雍正八年,始设军机处,以便于处理西北军务;乾隆时期,军机处办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职权也比雍正时期更大, “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表明军机处A.成为牵制皇权的有力机构B.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工具C.代行丞相的主要权力职能D.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提高了地方

2、的行政效率C.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3、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 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4、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重视教育5、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 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的。它精华与糟粕并存, 积极与消极同在”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的

3、历史研究方法是A.全面的方法B. 发展的方法C.比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6、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颁布秦律 , 以法治国 D .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7、 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A唐代尚书省 B. 元代中书省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8、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将于11 月 8 日星期二举行,这将是美国第58 届总统选举,届时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及参议院33 个席位也会进行改

4、选以产生美国第114 届国会。这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A.联邦体制原则B. 主权在民原则C.国会中心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9、 有学者评价某一改革时说:它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的最后完成。这一改革是指A.梭伦改革B.克里斯提尼改革 C. 伯里克里改革D.德拉古改革 10、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表明洪秀全A.十分重视农民政权的法制建设 B. 违背了起义前的革命誓言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D. 遵循了儒家传统道德要求11、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1937 年 12 月 16 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

5、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 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A.认为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 开始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D. 认识到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12、民国初年, 梁启超认为是“易数千年之帝制共和,其造端之宏大, 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 ”1921 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

6、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A对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C 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的批判和深刻反思13、 南京条约 签订后, 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 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 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 。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由此可见,鸦片战争A. 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 B. 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C. 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D. 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14、1939 年 1 月, 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 “八路军的这些

7、成绩从何而来, 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 , 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 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 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 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 ”据此 , 毛泽东旨在()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C 突出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D 高度概括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5、 有学者说 , 因 , 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 而是为思考问题、 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 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16、林则徐在鸦片战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 “, 余尝谓剿匪八字要言

8、: 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已。第一要大炮得用 , 今此一物置之不讲, 真令岳、韩束手 ! 奈何奈何 ! ”这表明他()A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B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C 未能找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17、1942 年, 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 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A宣传持久抗战思想B借鉴西方民主政治C 争取英美盟国支持D巩固民族统一战线18、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 此为战略构想

9、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19、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兵、妇救会、工作组、农村诊所等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群众大会、劳动模范、冬学识字、破除迷信、诉苦、村选、平等、翻身等等前所未闻的事物大量涌现。这种现象A.表明敌后战场实行正确的抗战路线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表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D.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20、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A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 B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 D周礼规定礼

10、器的数量21、1945 年 10 月 19 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 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 A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B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C 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D 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22、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第 3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

11、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3、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 行使的尴尬境地。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措施是A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 B以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C全面实行职务津贴制 D公民大会向雅典民众开放24、以下两种方式决定现代英国政府可否继续执政,第一种,首相明确地要求平民院就它是否信任政府举行表决;第二种,领衔反对党的领袖明确地向平民院提出对政府的谴责案即不信任案

12、。两种方式均需要平民院举行表决,以简单多数形成其态度。英国的这种政治体制A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残余 B避免了国王的权力扩大C确保了议会的集体统治 D保证了议案的有效通过25、沈约撰宋书地理志曾感慨道: “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B北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对地方郡县的记载比较模糊D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二、非选择题(每题25 分,共 50 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

13、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1)依据

14、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秦朝的历史,说明如何进行“制度的重新建构”的。(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22、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30 年,法国爆发了推翻复辟王朝的七月革命,整个欧洲的民主运动亦出现了高潮,这就进一 步推动了英国选举改革运动的发展。议会中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经过反复的斗争和较量之后,在国内选举改革民主运动的压力下,终于在1832 年 6 月通过了议会改革法

15、案。这次议会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新分配下院议席。取消人口不满2000 人的 56 个“衰败地区” 议席,另外 31 个人口在 2000 至 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 个席位中, 65 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 , 改革的第二个内容是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1884 年的议会改革法案进一步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1918 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 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 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 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根据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等资料改编材料二有人认为,当经济、社

16、会走出传统农业社会时,政治民主变革势所必然。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经济的现代化并非必然引起政治民主化,而且政治的集权专制才是经济现代化的致胜法宝。李季山走向民主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并指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2) 评述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第 1 页,总 1 页高三历史二模答案一、单项选择1-5 BCAAA 6-10 BBBBC 11-15 CDAAC 16-20 CDDAD 21-25 ABBCB 二、非选择题21、 【答案】(25 分)(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4分)原因 : 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且实力日益壮大;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