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77707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课件语文版2(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们说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人” 山是泰山,水是黄河,那么你认为 圣人应该指的是谁呢?,山东曲阜尼山相传孔子出生地,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3、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4、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

2、学习方法;5、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预习作业: 1、注音 论 曰 说 愠 罔 殆 识 诲 哉 焉,ln,yn,zh,yn,zi,di,同“悦” yu,yu,wng,hu,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试着解释下列各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子:,而:,时:,习:,之:,亦:,说:,乎:,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表并列关系,并且,时常,经常,温习、复习,代词,它,指代所学习的东西,也,也是。,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说,同“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

3、恨, 不也是君子吗?”,朋:,知:,而:,愠:,君子:,同门师兄弟,了解,表转斩;却、但、然而,(yn)怨恨,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从前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连词。表顺承;就、便。,理解、领会,“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了”,故:,以为:,知:,而:,矣:,孔子说:“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做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但,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危险。这里指学业陷入困境,孔子说

4、:“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而:,罔:,殆:,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以何”的倒装,凭什么。,叫做,人称代词:他,指孔圉。,助词。表疑问语气:呢。,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 凭什么被称做文呢?”,何以:,谓:,之:,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灵敏、聪敏。,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又。,“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指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即“以是”的倒装,因此。,助词。表解释语气,不译。,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底、学 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5、敏:,而:,耻:,下问:,是以:,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表修饰,“地”,暗暗,私下,(zh)记,记住,它,指学习所得的东西,满足,(hu)教导,厌倦,失去耐心,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 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默:,而:,识:,之:,厌:,诲:,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虚数,几个人,语气助词。可不译。,代词,他们的。,优点,好的方面。,采纳,听从。,代词,它,指好的方面 (“善者”),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 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加以采纳,他们(身上

6、) 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三人:,焉:,其:,善者:,从:,之:,看谁背得快。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并思考:各语句中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学友互相激励,探讨、切磋促进(人生之乐),时常学习,享受学习(学习之乐),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识的继承与创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结合的必要性。,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教育的态度谈为人师的条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论语六则,学习目标:,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2、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快速回答:论语六则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是阐述学习方法,哪些是阐述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默而知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者

8、而改之。,学习态度:,人不知而不愠,诲人不倦,哪些句子是与人交往的态度?,哪些句子是教导人的态度?,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讨论交流:本文中有很多语句现在已凝固 为成语流传下来了,你能说说有哪些成语吗?,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 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学习态度:,思想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者而改之。,小结:,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你认为是学习方法重要还是学习态度重要?为什么? 你是在学习方法上做得不够,还是学习态度上做得不够呢?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

9、在今后的学习上有什么打算呢?,延伸:,练习: 一、文学常识: 1.孔子名_,字_,_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 家、_家、 家 _家学派的创始人。2. 论语属_散文,_家经典之一。3.四书是 ,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语录体,儒,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政治,练习: 二、注音:说 愠 罔 殆 识 诲 哉 焉,yu,yn,wng,di,zh,hu,zi,yn,1、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2、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3、温故而 知新, 可 以 为师矣。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常、经常,也,同“悦”,愉快。,怨恨,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理解、领会,可以,凭、

10、凭借,做,迷惑不解,学业上陷入困境,练习: 三、解释画线的字,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6.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7.默而 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 倦8.择其善者而从之,凭什么,认为可耻,因此,暗暗,私下,记住,满足,教导,厌倦,采纳,听从,1画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记住) 学而不厌(厌倦) B不耻下问(耻辱) 可以为师矣(凭) C择善而从(采纳) 诲人不倦(教导) D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 (懒惰),C,四、选择题,2 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成语温故知新

11、、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善而从、都出自于论语。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辨证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知识的继承与创新。,A,3画线词语活用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耻下问 C敏而好学 D必有我师焉,4画线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B诲人不倦 C不亦乐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A,B,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就可以做老师了。,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练习: 五、翻译:,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取他们好

12、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 (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 加以改正。,作业:1、摘抄 有关于 学习的 中外格 言警句, 在班上 交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学习 永远不晚 高尔基,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作业:2、默写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