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教育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音乐教育学又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研究范围: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史学等要求从跨学科的高度,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育内容,梳理教学过程,探讨教学方法;音乐教学实践中课程、教学、实习、评价、研究方法我国产生发展: 我国教育理论是以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材教法的形式出现的20c 初的音乐教学法,1917 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20c20、30n 音乐教材教法,开设“歌唱教学法”音乐教学法课程定名为“音乐教材教法” ;20c80n, “教学法” 发展成“教育学”又一大转变,重视素质教育不仅与我国学科教育发展密切相关,还反映了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事业认知的深刻变化二、音乐教育哲学三种不同的音乐哲学观:他律论,自律论,实践论三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审美观内特·雷默(美)倡导“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1970 年《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2、功能论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
主张“音乐为每个孩子” “音乐为了儿童的发展” 其一,音乐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在道德方面却处于游移状态的力量其二,在现代社会里,音乐已成为一种失控和强大的社会实体其三,音乐不等于音乐教育中国古代音乐教化功能,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3、美育论审美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同样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审美教育不能止于感官审美能力的培养, 还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塑造完美健康的人格从过程上看,以审美形象来作用于人的感情, 以情动人, 是受教育者受到感染;从实施效用看,美育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通过培养个人的知情意能力,进而生成和提高个体的符号实践能力;从育人目的看,美育的目标是对人的全面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912 年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美育首次被定为基本的教育方针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一)政治化的音乐教育—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新中国成立,以培养“又红又专”而忽视学校音乐教育,文革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属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起根本性作用的是政治思想教育音乐教育,基本都是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紧密配合各种政治运动,因此是政治化的音乐教育。
二)技术化的音乐教育—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文革后音乐教育中技术观念占主导,考级、比赛、技术角度涉及的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技术化的音乐评价三)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美育论的哲学观80n 中, 美育占教育大纲的一席之地,重视音乐,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90n 强调“美育论”(四)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90n 以来,中国文化界掀起了重估“五四”,批判“全盘西化” ,提倡“文化意思、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对音乐教育加以改造提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设想提出“扎根办学” ,会唱家乡歌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子课题五 综合化的音乐教育发展—多种哲学观的综合运用2010 年 7 月 27 日《教改》,音乐课程理论标准,“综合化的音教”三、音乐课标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体验、积极乐观;培养兴趣、终身学习;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培养爱国和集体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化),过程与方法(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与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相关文化)基本理念 :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 :目标(音乐情感态度价值、音乐知识技能)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方式(形成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内容(对音乐感情态度和价值观;音乐能力 ). 四、音乐审美教育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 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音乐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五、音乐人类学为音乐教育提供的视角(一)引入“文化”的观念,1、文化价值相对主义2、文化变迁有意识变迁” 和“无意识变迁”3、文化自觉本民族的人有把自己的本族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意识认识自身的文化,理解外来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化世界”中确立自己 4、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习得的主要途径和表现二)引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与参与观察 2、深度描述与文化解释三)引入人类学的观察视角,1、他者的眼光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必然要增进对 “他者”的认识和理解 2、局内人与局外人3、 “离我远去” 研究时,完全把自己抛开五、促动音乐课程改革《新课标》提出了音乐课程的是个基本理念,期间也体现出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给音乐教育学科带来的影响。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鼓励音乐创造”等课程理念,注重了义“人”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注重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特性、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并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而“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带来的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的转化,体现出对于“文化传承”的实现意图理解多元文化”更是明确的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从“单一音乐文化语境” 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的广阔视界 “重视音乐实践”还带有“参与体验与观察”的意味,音乐教师既可以把民间艺人们请到音乐课堂上教学,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民间学习民族音乐体验田野生活六、当代音乐教育发展动向1.“以人为本” 2.以审美为核心3. 教学资源扩充4.重视学科基础5.引入多元化 6.音乐课程改革7.强调学科综合 8.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9.转变与探索七、音乐教育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1 学生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2 音乐本位3 情感体验4 寓教于乐(一层上,要求音乐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另一层,要求音乐教育要从内容上给人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人情感净化, 心灵升华) 5 主动参与6 协同融合 7 创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