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52872158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原因: (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民国政府的推动。,【名师指津】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深层含义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2.表现: (1)衣食住: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2)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3.农村:落后、

2、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若磐石。(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图示记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示意图,【易错提醒】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性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向西方化发展,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受封建思想影响,变化不大。,【名师指津】 1.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向西方学习。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 (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从19

3、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建唐胥铁路开始,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从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 1909年,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航线开通。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轮船招商局,冯如,北京至天津,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20世纪初上海开始设 立

4、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到2003年 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_。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_发送电子邮件。,台湾,第一位,互联网,【名师指津】 2.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2)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3.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

5、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_ 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_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 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万国公报,新华日报,(4)新中国成立后有_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日报,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

6、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电视。 1958年,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定军山,北京,3.互联网的兴起: (1)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_ _”。 (3)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1994,第四,媒介,【名师指津】 4.四大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从媒介的本质功能看,可以使民众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从其娱乐功能看,可以给民众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 (3)从其联系功能看,可以加强民众间的交

7、流与沟通,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可以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史论要旨】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5)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

8、地获得信息,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本课小结】,重难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探究】 1.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民国共和,礼仪渐减,一切官场仪仗,如衔牌等件,亦皆废置,不尚繁文。近见缙绅士庶人家,每至丧葬出殡,炫耀街衢,至今惯用前清某太夫人衔牌,及旗伞大锣,“肃静回避”“前清举人进士”“某科翰林”及“乐善好施”等牌,亦当衔牌之用,甚至皂隶贱役,亦且假袭官衔。道途见之,每每嗤鼻。此辈者,半皆欺饰庸愚耳目,假作炫耀之资耳。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探究】依据材料说明民国时期礼仪风俗变化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提示:状况:社交礼仪简化,崇尚平等观念。

9、旧的礼仪仍然残存于社会现实中。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但革命和变革不够彻底。,2.近代报刊的创办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探究】据材料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提示: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3.近代电影事业的发展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卷T30改造)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

10、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2)外国影片在中国占的比重较大,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史论总结】一、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

11、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仍坚如磐石。,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

12、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名家评史】【观点】沿海口岸在上一世纪(19世纪)最早承受西洋物事的“东渐”,在本世纪(20世纪)初也最早承受欧风美雨的洗沐。这种变化正是洋物侵蚀和影响结果。它们无分贵贱地进入了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了人们的日行起居。于是,贴近洋场的地方便首先开始了移风易俗。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解读】作者主要论述了中国沿海通商口岸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最早受到西方的影响。沿海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由此传到中国,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习俗的

13、变化。,【原创例证】(上海)“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近年(光绪三十三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装设。”材料表明( ) A.租界的电灯较多,方便人们生活 B.英租界的电灯最多 C.租界限制中国架设电灯 D.在租界的影响下人们生活发生了变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租界均有电灯”“近年(光绪三十三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装设”可知,在租界的影响下,南市及制造局也装设了电灯,这表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故D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C材料中无法体现。,【观点】以庞大之中国,败于蕞尔之日本,遗传惟我独尊之梦,至斯方憬然觉悟。在野之有识者,知政治之有待改

14、革,而又无权柄可操,则不得不借报纸以发抒其意见,亦势也。当时之执笔者,念国家之阽危,懔然有栋折榱崩之惧,其忧伤之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故其感人也最深,而发生影响也最速。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解读】材料主要论述了中国近代报纸的作用。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借报纸以开通民智,宣传改良社会的主张,谋求政治变革为己任,同时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命题视角连环画在历史高考命题中的应用 【理论阐释】1.主要特点:利用连续画面和文字说明图文相互配合的形式,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2.培养能力:培养学生从图画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15、命题内容:以连续图画的形式命题,命题形式新颖,为2014年高考首次出现,考查学生对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掌握。,【典题例证】 (2014山东文综T38)(节选)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

16、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思路引领】第一步:读连环画上图片中的文字和图片下面的文字介绍,明确连环画所体现的主题。 第二步:根据连环画体现的主题,分析问题:,【方法点拨】 (1)解答思路:明确连环画所反映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联系所有图片和文字,明确连环画所体现的主题。把连环画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相联系。 (2)解读连环画时的注意事项: 连环画反映的内容:连环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大至宇宙,小至微生物,都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反映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