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5287205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4 人民版必修2(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4 专题学习总结,网络构建区(略),一、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线索梳理,知识总结区,知识总结区,知识总结区,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总结区,知识总结区,知识总结区,知识总结区,一、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突破,知识总结区,6内容:

2、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知识总结区,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知识总结区,

3、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 5“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在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 6“多层次”是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知识总结区,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

4、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归类比较,知识总结区,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影响不同。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总结区,二、分析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主要区别,知识总结区,(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

5、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方法探究区,例题,方法探究区,解题思路 1定考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抓关键:注意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个时间信息。 3辨选项,答案 D,方法探究区,解答情景式选择题的方法技巧 (1)题型特点 情景式选择题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6、,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2)解答方法 第一步,提取信息。阅读题干和选项中的新材料、新情境,捕捉有效信息。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审清选项含义。,方法探究区,第二步,转换信息。回忆、联想教材知识,思考该题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点。 第三步,整合信息。综合题干要求、选出题干要求、选项信息和教材知识,整合出正确答案。,方法探究区,变式训练 1(2013山东文综)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

7、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方法探究区,解析 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产量的下降。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D项。 土地改革是在50年代初期,此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 “一五”计划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故B项错误; 苏联未进行过类似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尝试,故C项错误。,方法探究区,答案 D,2(2012天津文综)下面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方法探究区,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图中的有效信息。介绍信中的关键信息是“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说明粮票在当时经济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教材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B项。 A、C、D三项与介绍信有关,但不是介绍信反映的实质问题。,方法探究区,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