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72041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简介物理科学学院的前身是青岛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86 年, 1994 年隶属青岛大学理工学院,2006 年 4 月独立建院。现设5 个系, 2 个教学中心。学院现有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师范教育) 5 个本科专业,建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3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可招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100 余人。“应用物理学” 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应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凝聚态物理”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光

2、子学材料与技术实验室”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凝聚态物理”、“纳米纤维与低维物理”3 个方向设有泰山学者岗位。 拥有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 个、山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校企共建教学实习基地9 个。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5 人,教授25 人,副教授27 人,博士生导师1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 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 人,山东省泰山学者4 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 人,全国模范教师 1 人,山东省

3、教学名师1 人,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2 人,青岛大学年度教学十佳3人,青岛大学教学团队2 个。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十二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5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 项,科研经费达2241 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 、EI 收录论文 292 篇,获批国家专利48 项,形成了纳米材料物理与器件、固体微结构与薄膜物理、功能材料结构与物性、固体激光技术与光电信息、理论物理与材料计算等5 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 项;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4 篇,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

4、4 篇,获省级以上本科生、研究生科技竞赛奖40 多项。承担省级教研重点项目1 项,建有省级精品课程 5 门;承担校级教研项目19 项,建有校级精品课程5 门。近五年来, 学生在“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物理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以上 30 多项, 本科生发表论文40 余篇。 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位居学校前列,学生考入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等名校的比例逐年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赞誉。学院荣获 “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党委近年连续被评为青岛大学先进基

5、层党组织,学院2 名教师分别被评为青岛市工人先锋和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历史沿革一、创建初期(1986-1992 )物理科学学院的前身是青岛大学物理系,始建于青岛大学重建后的1986 年,是青岛大学建立最早的系之一。师资队伍以先后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一批优秀教师,像荣福瑞、强元棨、贾云发、高政祥、石霭如等老师开始筹建工作,其后张宏图、王喜山、陆大荣、谭天荣、陈湘仁、王新生、韩爱民(1960 年出席全国群英会,曾亲自向毛主席汇报半导体科技成果,1978 年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史风英等教师,还有马萍、徐天华、孙欣、迟宗涛、吕文彩、陈利祥、王淑华、张新霓

6、、葛晓辉、姜学军、杨红卫等一批青年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基本的教师队伍。物理系成立之初,共有教职工不到 20 人,但为青岛大学物理学科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宏图教授1988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兰州大学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到青岛大学后继续合作培养研究生。王喜山教授1988 年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1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经在1987 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山师),1986 年获山东科技进步二等奖(山师),前后共有专利二项,著(译)作四部,1982 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始招研究生,到青岛大学后继续合作培养三届研究生。物理系负责人1986 年

7、物理系主任为荣福瑞教授(后任教务处长)、副主任强元棨教授, 19871990 年张宏图教授任系主任,1990 1992 年王喜山教授担任系副主任,高政祥、石霭如、马萍先后任物理系党支部书记。实验室建设张宏图教授筹建了精细陶瓷材料实验室并任主任,王喜山教授筹建了激光研究室并任主任,贾云发、高政祥、石蔼如等老师筹建了普通物理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室,并先后任主任。本专科教育制定了物理学各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招生计划。应用物理学专业从1987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8 年招收本科生、专科生,1989 年招收专科生,1990 年以后每年招收本科生30 人左右。从 1987 年到 1992 年五年中,

8、 青岛大学物理系共招收本科生120人左右,毕业生60 人左右,专科生60 人,毕业 60 人, 1992 年本科生在校人数150 人。同时,承担了学校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普通物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王喜山编著激光基础原理(1986 年,山东科技出版社)用于物理系本科生选修课教材。来自不同院校的教师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物理学科专业初具规模。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在建校初期艰苦条件下,坚持开展了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工作。19861993 年,激光研究室承担省科委“金激光器”科研项目,经费15 万元,这是物理系成立初期资助额度

9、最大的科研项目,省科委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张宏图教授的著作固体的形变与断裂由高教出版社出版(1989 年)。 1989 年 8 月,由张宏图教授牵头承办了全国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中科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冯端、葛庭邃先生等10 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992 年,青岛市物理学会挂靠物理系,有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王喜山任物理学会理事长。毕业生情况创建初期的物理系,风清气正,学术氛围浓厚,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如今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如87 级的学生张海波(现任济南市副市长)、88 级学生王志明(现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计划”特聘专家)、 88 级学生栾伟玲(现任华东

10、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92 级学生董晓军(现任锦州新华龙钼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锦州市政协委员),1991 年物理系激光研究室培养的研究生范延斌,现任青岛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学科带头人等等。二、合并办学时期(1993-2005 )为充分发挥大学教育资源的效益,适应国家合并办学形势发展的要求,原青岛大学、 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学院于1993 年合并组建了新的青岛大学,1994 年物理系归属于新组建的理工学院。1997 年,青岛大学纺织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基础物理教研室、实验室划归物理系。物理系除本学科教学任务外,负责全校理工科专业(除师范学院)普通物理课

11、堂和实验教学。2004 年下半年,中心校区的东院、西院以及四方校区的三处物理实验室,全部集中于中心校区,整合组建成为青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系负责人19931996 年王喜山教授任物理系副主任,马萍任支部书记; 19971999年夏临华教授任系主任(历任理工学院副院长、青岛大学副校长、校长, 现任校党委书记),马萍任党总支常务副书记;19992005 年陈沙鸥任系主任,马萍任党总支书记,孙欣、黄家寅( 2003 年上任)任系副主任。教学和科研机构教学建制单位有普通物理教研室(徐天华、孙欣先后任主任)、理论物理教研室(万勇任主任)、计算机模拟实验室(1995 年,夏临华、孙光辉先后任主任)

12、、凝聚态物理教研室(2004 年,袁峰任主任)、现代光学实验室(2004 年,孙欣、云茂金先后任主任)、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4 年,下设力学和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物理演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7 个实验室,黄家寅任主任,2001 年之前石霭如任普通物理实验室主任)。科研机构有精细陶瓷材料实验室(张宏图、戚凭先后任主任),无机材料工程研究所( 2003 年,隋万美任主任),激光研究室(1987 年2001 年,王喜山任主任)。本科教育本科专业有应用物理学、物理学 (2003 年招生)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04年招生)。 2005 年在校本科生人数559 人。自合校后的1993

13、年-2005 年共招生1209 人,本科毕业生为716 人。 2000 年之前,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率平均为15%,2000 年2005 年中,平均考研录取率为31%,省级优秀毕业生8 人。研究生教育1998-2005 年期间,在青岛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专业招收研究生,物理系先后有硕士生导师11 人。 2003 年和 2005 年,分别设置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 2 个二级硕士专业, 并分别于2004 年和 2006 年招生。先后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3 人。2003年参与青岛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专业申报,并于2004 年招收博士生,物理系先后有博导4 人。至 2005 年,研究生在

14、校人数29 人(材料学15 人,凝聚态物理14 人),材料学毕业研究生18 人。有 10 位硕士生,考入高等学校或中科院系统攻读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从国内外先后引进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 多人。夏临华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在美国德克萨斯A&M 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从事了7 年博士后研究,1994 年,作为学校引进人才,进入青岛大学物理系工作。1996 年,夏临华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 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 年,从郑州大学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隋万美教授。张宏图教授1997 年被评为青岛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1998

15、 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王喜山教授1995年再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韩爱民教授主讲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于1994 年评为青岛大学优秀课程。教师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 人,在职攻读并获硕士学位2 人。2005年物理系教职工人数达到52 人,其中专任教师37 人,实验技术人员12 人。教师中博士8人占 21%,硕士 19 人占 51%,有教授 6 人,副教授15 人,讲师16 人,高级实验师4 人。科研工作从 1995 年夏临华教授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起,到2005 年底,共完成和在研国家、 山东省、 青岛市科研项目30 多项, 科研资金近200 万元, 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16、 SCI和 EI收录的文章10 多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 项(滕冰 2005 年)、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 项。强元棨编著出版经典力学(2003 年,科学出版社),精细陶瓷材料实验室(戚凭任主任),成为山东省材料微复合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组成部分。教学改革适应高等教育的形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了多媒体条件下教学研究工作。 全面实现了对青岛大学理工科二十三个专业、近二千名学生的普通物理课程多媒体课堂教学,物理学科7 门必修课程、 8门选修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示教学法。普通物理成为山东省改革试点课程(2005 年结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4篇,教材及教学辅书3 部、电子教案1 部。获山东省实验教学成果三等奖1 项( 2000 年,石霭如等)、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 项( 2001 年,孙欣等)。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活动活跃。1997 年夏临华教授任青岛市物理学会理事长,牵头承 办了全国核物理大会,其后物理系先后承办和协办了全国和地区性学术或教学交流6 次,交流领域包括先进陶瓷材料、大学物理、电磁学等。与会代表为750 多人,其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