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67675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中对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隆中对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隆中对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隆中对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隆中对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中对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隆中对复习资料1、三国志是部纪传体 史书,共六十五卷,人们把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3 、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成霸业,兴汉室。(用文中的6 个字来概括)4、曹操能打败袁绍的主要原因是:人谋(或“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5、曹操当前的优势在于: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宝可兴矣”。7、诸葛亮认为与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8、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

2、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 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表、刘璋:取而代之诸戎、夷越:西和犬戎,南抚夷越10、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跨有荆、益,最终的策略目标是“成霸业”“兴汉室”,他主张在 内政方面 应遵循的方针是修明政治 ,外交方面 的方针是 跟西、南方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跟孙权结为同盟,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另一路是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1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

3、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1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13、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14、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1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荆州

4、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17、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18、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什么的重要性?试从文中找出相应词语作答。人谋19、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 结好孙权” ,其中“结好孙权” 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

5、析。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示例: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24、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广布“仁义”;礼贤下土,收罗人才;巩固荆、益基地;安抚边境各民族;结好孙权,搞好外交;搞好内政。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4 、 “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5、结合具体语句

6、,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6、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7、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9、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7、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10、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2 分)曹操: 此诚不可与争锋。原因: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军事优势(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原因:孙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

8、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荆州、益州:夺取、占领荆州、益州。原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9、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原因: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1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 分)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11、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特别强调了“人 谋”的作用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出师表复习资料(一)文章结构线索与问题分析出师表在这篇表文中,诸

10、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一部分( 15)从分析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3 条建议(议论为主,寓情于议)第一层:( 1)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 2)提出赏罚分明的建议;第三层:( 35)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举荐良臣; 举荐武将; 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第二部分( 67)自叙身世经历,表达感念先帝知遇知恩,效忠刘氏父子及兴复汉室王朝的决心。(蕴涵抒情)第一层:叙述自己的身世,追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以及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第二层:表达对蜀汉的忠诚及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 8

11、9)向后主刘禅提出诚挚期望。第一层:( 8)对刘禅提出殷切期望及要求。第二层:( 9)表达临行前百感交集的感情。中心: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第 1 段:1诸葛亮分析蜀国当时所处的形势,从哪三个方面分析得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2据诸葛亮分析,哪些方面是对蜀汉有利的?“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第 2 段:3诸葛亮认为, 在执法方面应该“刑(罚、 否)”作奸犯科之

12、人, 应该“赏(陟、 臧)”为忠善者。 “使内外异法也”中的“内”指宫内,“外”指朝廷。文章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第 3-5 段:4在安排内政时,诸葛亮推荐郭攸之、费依、董允等人理由是什么? 大臣自身方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先帝方面先帝简拔以遗陛下。5诸葛亮认为“陛下”应该“亲之信之”,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事无大小”6第 5 段诸葛亮总结了怎样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7通观段35,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他希望刘禅能够通过实行这项建议而达成

13、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建议:亲贤远佞;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8诸葛亮分析了蜀汉面临的内外形势后,语重心长地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是什么?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赏罚分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第 6-7 段9诸葛亮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0诸葛亮自述“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用意何在?表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及对后主刘禅的效忠。1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在第7 段中具体指什么?(出师的目的)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2 第 7 段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C )A、表明自己

14、办事谨慎认真; B、表明自己历来受先帝的器重;C、表达忠于蜀汉、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 D 、向先帝推荐贤士能人。13第 6、7 段作者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 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回顾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勉励刘禅。第 8-9 段:14文章的结尾处表现了诸葛亮对刘禅殷切希望的句子是“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15出师表的第7、8 段写得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感恩、尽忠、勉励的思想感情。16全文来看,诸葛亮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有哪些?“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17在出师之前,诸葛亮为何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为了解除自己出征的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18、本文多次提到先帝的作用是什么?答: 既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怀念之情,又能借此打动后主,使其效法先帝,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