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63784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8.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王永建老师提供)(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朝代歌,夏朝开头接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 ,(魏、蜀、吴)三国时期,西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夏,商,原始社会,约前2070,约前1600,西周,约前1046,东周,约前770,约前256,春秋,战国,约前475,约前221,周,启,桀,汤,纣,武王,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

2、启桀),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汤纣),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武装、官职、监狱、刑法,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姬发幽王),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卜辞,1、早期国家的形成和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周王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1、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强化王权和控制地方的需要),2、对象:,王族

3、、功臣、先代贵族,3、特点:,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形成等级制度,4、内容:,探究:关于周初的分封制,从上述材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认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最高统治者),同时承担镇守疆土、朝觐、纳贡、勤王助讨等义务;,内容:封国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自己的臣民和疆土,形成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明显有别于中央集权制兴起后的郡县制)。,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也同样向下分封。诸侯将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称“采邑”,卿大夫再封给士。士是贵族的最底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如

4、何评价分封制?,积极影响:稳定了政治秩序,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周朝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 消极影响: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由于受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王室衰微)及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形成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定义:按照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维系政治联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的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可以奉祀祖先,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具体说,周天子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

5、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宗法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在家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嫡长子(大宗)和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隶属)关系。,西周等级社会的形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宗法等级系列“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通过血缘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作用:强化了

6、王权,保证了各级贵族的特权地位;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巩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此后的长时间里,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何评价宗法制?,想一想:“宗法”“宗族”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有何具体表现?,弊端:缺乏选贤机制;宗族势力;裙带作风,“族谱”、“祖庙”、“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各种现象,公祭黄帝陵,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

7、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天子,宗法制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隐公九年 )意为王正妻之子即使不聪明,也要立他为继承人;如正妻无子,其他妃妾有子不是立年长的为继承人,而一定要立这些妃妾中地位最高的妃妾之子(不管年龄)为继承人。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的理解非常直白:“嫡长子即令是一个白痴或神经病,宝座也只有他的屁股才能坐。这个继承法,可以归纳为两句话:传嫡不

8、传庶,传长不传贤。”,宗法制的原则,4.礼乐制度,礼是维护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包括吉礼(祭祀天神和祖先)、嘉礼(个人礼节,如冠礼、婚礼、谢礼和饮酒礼)、凶礼(死丧之礼)、宾礼(天子、诸侯交往之礼)、军礼(行军训练之礼),各有等级和不同的规定。,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礼的进行,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上看,表现出血缘关系、宗族统治、等级秩序、神权维系等特点 实质性的特点不是王权而是族权的问题,即族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用族权来维护王权。这些制度一方面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同构”的机制,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并按照血缘关

9、系的亲疏远近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地位;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因此王权没有形成高度集中。,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商人占卜刻字过程,2,3,4,甲骨文十二属相,甲骨文百家姓,二、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帝位终身世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决策、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权大于法;专断独裁,缺乏制约。 中央集权:全国经济、政治、

10、军事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和服务于中央,没有独立性。,概念(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容:主要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将皇帝的地位加以神化,突出并确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保证皇权的顺利行使,(1)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11、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皇帝拥有独尊的地位,皇权至上,皇帝是专制王朝的核心,是一切统治权力的象征和执掌者,集行政、司法、经济、军事指挥、官吏任免奖惩等各种权力于一身,权大于法,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阅读教材P12“学习思考”,该材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皇帝,御史 大夫,丞 相,太 尉,诸卿,(牵制),(统率),直接控制,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处于既配合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保证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牵制),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

12、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秦初君臣之间的一场争论课时作业116,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郡,县(道),乡,亭,里,(行政),(兵事),(监察),(3)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

13、得世袭,中央,郡县制和 分封制比较,世袭;封地,人民,军队,贡赋;独立性大(中央间接管理),皇帝任免;俸禄;受监督(中央直接控制),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但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官僚政治,贵族政治,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皇帝 (皇权至上),三公九卿 (互相牵制),郡(守)县(令) (皇帝任命,服从中央),集权于中央,集权于皇帝,秦官僚机构的特点:,体系较完备,影响深远,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权力的分工、配合与牵制,(4)影响(对当朝;对后世),1、积极影响:政治上,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国力

14、的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上,有利于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各地经济的交流;文化上,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管理上有着相当严密和完备的制度、机构和规章,运作得当则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为后世所沿用,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 消极作用:基本上是人治,权大于法,极易滋生腐败;缺乏监督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易造成管理上的僵化,加剧行政问题;官僚机构庞大而重叠,职责不分,人员冗滥,办事效率低;在皇权专制的统治下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暴政导致了秦的速亡;对经济、文化的自由发展有压制作用,钳制思想,流毒甚远;不利于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

15、进,(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专制主义:帝位终身世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决策、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专断独裁,缺乏制约。,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和臣的关系)教材P13,中央集权: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和服务于中央,没有独立性。,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轨迹,秦朝:确立时期(皇帝制、三公、郡县制) 西汉:巩固时期(“中朝”、刺史制、察举制) 隋唐:完善时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北宋:加强时期(消除藩镇割据、分割相权) 元朝:继续发展时期(行省制) 明清:空前强化时期

16、(废丞相、内阁制、军机处)从顶峰到衰落,(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演变,1.汉武帝建立“中朝”(内朝) 背景:汉承秦制,丞相位尊权重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帝的决策权 “中朝”和“外朝” (教材P14),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教材P14),3.宋朝分散相权的措施(教材P14),4.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教材P18-19,5.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教材P19-20,明太祖废丞相:背景、措施 内阁制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性质,特点1:相权不断削弱并最终被废除,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方式: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 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目的: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的因素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