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延伸的再延伸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56308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延伸的再延伸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阅读延伸的再延伸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阅读延伸的再延伸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阅读延伸的再延伸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阅读延伸的再延伸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延伸的再延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延伸的再延伸(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延伸”题目的再延伸王大绩“新课标”高考模式正在全国推进,语文试题中的“探究”题目是普遍的关注点。北京市2010 年进入“新课标”高考行列,北京市语文试题称“探究”题目为“延伸”题目,并且首创了独特的试题样式每道题目回答不少于200 字,10 分。“延伸”的提法比之“探究”的提法,更务实也更恰切。一份语文试卷 20 道左右的题目,无不是要求考生独力“探究”的题目。北京卷的阅读“延伸”题目,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部分出现, 突出特征是由诗文内向诗文外扩展,对考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考生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对事情、事理、人情、

2、文理更通透,这应该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载体”界定的体现。阅读“延伸”题目具有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也要求表述性,这应该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观点的落实。从本质上看语文高考试题, 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 :“阅读”和“写作” ;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 “吸纳”和“释放”;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 :“归纳”和“演绎”。阅读“延伸”题目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回答问题的基础是读懂相关的古诗、文言文和现代文。回答问题,需依据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无一处遗漏,答案中无一词无根据的基本原则,遵循“提取 -转化”重要信息的途径。向诗文外“延伸”时,要有理、有据、有节。

3、在要点完备、确切的基础上,做到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这样看来,阅读“延伸”题目的备考效果,就覆盖了语文试题中最核心的内容: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现代文阅读。再“延伸”,又会辐射到写作领域。仅就2010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而言,这些内容共 127分,占全卷分数85% 左右。将阅读“延伸”题目再延伸,到400 字、600字,就和“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形成握手相携的态势。 备考中抓好这一环节, 从 “读”的方面,可以扭转考生死背术语、生搬教条的不良状况;从“写”的方面,可以促进考生拓展思路、具体分析的意识能力。总之,有助于语文教学和备考沿“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的正确方

4、向良性发展。文言文阅读【例 12010 年北京高考试题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 。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 (文本取材于柳宗元的宋清传 ,略) 答案示例 宋清对那些一时拿不出药款的人,也照样给上好的药材, 而且他从来不去讨要这欠款,到年终还要把好多借据烧掉。一时看,他吃了亏。但是,那些受过宋清照顾的人,在自己当官条件改变之后,往往会加倍地回报宋清。宋清目光长远,最终获得了更得的收益。这就是“清之取利远,远故大”的一个实际例子。

5、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例如,经营一个企业,如果目光短浅,只追逐眼前小利,不去钻研技术、培养人才,那就难有长远的收益。反之,如果能够像宋清这样放眼长远,不贪图急功近利,而是提倡科研攻关,培养技术骨干,创立自主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企业的发展的巨大收益。 再延伸示例 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在文章中有多处事例作佐证。例如,文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讨要。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可见他

6、不计较眼前某一笔、几笔交易的亏损,是一种明确的理念,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药业不是经天纬地的大业,但也关系黎民健康,宋清如果不是目光远大, 对从业责任有根本性的认识, 无论如何不会在经商中不计小利。不计小利,正是宋清高远人生境界的反映。又例如,宋清只采购、经营品质上好的药材,对药农,给予特殊的尊重和优厚的回报。对长安的医生和病人,宋清从来有求必应,因此得到普遍信任与赞誉。宋清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的行为,带来了意想外的巨大收益。 多年以来,被宋清焚烧掉欠条的受益者,有一百多人发达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管理数州,收入优厚,他们纷纷报答馈赠宋清。宋清美名远扬,收益巨大。“吃小亏占大便宜”,不可以是人生的追

7、求,却可以是不追求中顺理成章的果实。更重要的是,面对普遍赞誉和经济收益,宋清却没有半点狂妄。求助的人越多,他就做得越好。有的人遭遇困境,宋清对他们也绝不冷落,照样送给好的药材。 这些人一旦重获重用,总会加倍地回报宋清。正因为宋清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变更,最终取得大富。宋清“取利远,远故大”的理念及其带来的结果,也促进了我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思考和领悟。例如与我们最切近的高考备考。如果我们把目标只放在眼前, 就会盲目陷入题海,就会听信八卦传闻,就会热衷于投机押题。如果把目标放远,认识到高考不是人生的目标,只是人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人生新的起点。我们就不会计较一次“模拟”考试的得失,不会追求左

8、道旁门,就会把高考备考纳入自我素质提高的渠道,在素质提高的磨砺中, 自然获得优秀成绩。 把高考当作一次人生历练的挑战,一次自我充实的机遇,我们必然获得人生长远的收益。又例如,在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中,如果只追求眼前小利,可能就会忽略环保、安全,甚至制假贩假,危害社会和国家。我们需要从全体人类、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坚持低碳生产,才能在世界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蓝图上获得本企业的最大收益。这方面,温家宝总理为我们做出了卓越榜样。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西南特大旱灾等等一系列严峻时刻,温总理总是脚踏实地,亲临一线,指挥抗灾。他努力做好每件具体事情,从不计较个人的劳累和

9、名利。 正因这种一贯坚持, 温总理才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总理之所以能以一贯之,持之以恒,因为他心怀祖国和人民,从未让个人利益玷污心灵的圣殿。温总理赋诗明志:“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是啊,总理的高远追求,使国家民族收益颇丰。【例 2】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孔子的弟子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文本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略) 再延伸示例 孔子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 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境界。 子路认为困境是自身不足造成的, 这不符合客观情况, 表现出在认识真理方面的欠缺,也多少有些不自信。

10、 子贡能认识孔子学说的价值,却希望降低标准以适应客观环境, 表现出在坚持真理方面的优柔。颜回则表现出认识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昂扬的自豪感。子路浅,子贡懦,从不同方面为我提供了镜鉴, 而颜回的睿智和人格令我敬佩,值得学习。孔子和弟子们面对的困窘,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语文“新课标”推行,也面对相当困难的状况,陈旧观念,层层阻扰。是“新课标”还不完善吗?那就应该改进;不然的话,我们就不应怀疑和妥协。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标”被陈旧观念阻挠,正体现着它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课标”被阻挠更能见出陈旧观念的偏狭和顽固,也更应坚定我们落实推进它的决心。借用颜回的话说: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11、,是阻挠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新课标” !【例 3】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 ,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 “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文本节选自明史黄道周传 ,略) 再延伸示例 由黄道周的悲剧和坚持,我想到了“理智”和“理性”的分野。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 ,说得对,他用的是“理智”的标准。的确,黄道周不识时务。你看, “魏忠贤用事”,多少人阿附,黄道周竟然“拂衣归”,权臣能不怀恨吗?皇帝要杀钱龙锡,他反对;皇帝信任温体仁,他反对;皇帝启用杨嗣昌,他还反对:皇帝能不震怒吗?崇祯帝没有杀他已经是奇迹了,黄道周最终还

12、是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黄道周的悲剧应验了崇祯皇帝“性偏执”的评价这是“不识时务”的悲剧,是不“理智”的悲剧。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 “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说得也对,他用的是“理性”的标准。确实,黄道周坚持用客观实际评判政府行为,在他的心里,“理”大于“天”。能坚持这种操守,堪称“完人”黄道周“明知不可为而为” 的坚持,正是孔孟倡导的“舍生取义”,是“理性”的坚持。崇祯皇帝要求臣民“理智”的标准,众多臣民“理智”的选择,带来了大明这汉民族最后一个王朝的覆灭;乾隆皇帝以“理性”评价臣民的标准, 虽然只是在某种时候能够体现,就已经将清王朝推向了鼎盛。这种“理性”与“理智”的抗争,持续古今。它

13、既是忠义与奸佞的分野,也是烈士与叛徒的分野。1956 年,马寅初校长在北京大学提出“新人口论”,1959 年,彭德怀元帅在庐山质疑“三面红旗”,都是“理性”思考的成果,也都受到严厉批判。在“顾全大局”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彭德怀元帅违心认错,向“理”缴械;马寅初校长苦思一夜,决定坚守“理性”的阵地,不认错、不检讨。我们理解彭德怀元帅的苦衷,却更赞佩马寅初校长的坚守。“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离不开这种“理性”的启蒙;人类世界的和谐进步, 也离不开这种“理性”的坚守。今天我们思考黄道周,意义也就在此。黄道周的悲剧,是中华的耻辱;黄道周的坚持,是民族的骄傲。古代诗歌阅读【

14、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 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再延伸示例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我读出了一个寂寞孤独、愁肠郁结的词人形象。在词人的胸怀里郁结着“芦叶蓬舟千里” “醉眼渺河洛”的家国之愁, “不见当时杨柳,

15、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的凭吊之愁和“山欲暝,敛眉峰”的际遇之愁。对词人的这种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环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识分子的心声。试想,天地苍茫,西风凄紧,词人匹马漂泊,孤独吟啸,此情此景,令人为之神伤。但是,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着某种局限性。在同样的时代和环境里,岳武穆怀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陆放翁高唱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心声。比起这些忘怀自我, 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和情怀, 词人的形象和感情毕竟显得单薄柔弱,这也让我为之唏嘘叹惋。【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新城道中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

16、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絮帽” “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 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 再延伸示例 我认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比喻,虽够不上精妙的上品, 但也有着稚拙的趣味。 可以说是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用“絮帽”喻山头的“晴云” ,用“铜钲”喻树梢的“初日” ,从形态、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很贴切。虽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诗里,也别有趣味。如果说“颇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试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树初阳,诗人在去往新城的山路上,边走边看,内心充满着新鲜感和喜悦情,甚至焕发出几许天真童趣,于是“絮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