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55808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与环境组成生 态 系 统,第 二 节,张秋中学,袁本深,1、蚯蚓必须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而骆驼刺则可以在干旱的荒漠中生活,这说明生物能 一定的环境。,3、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复习提问,2、蚯蚓在土壤中生活,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方气候湿润,年降雨量多,这些都说明生物也能 环境。,因素和 因素,蕨类,梨树,水稻,下列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那些的要求:,强光下生长良好,弱光下生长良好,苔藓,柑橘,龙眼,沙漠之舟,红皮沙拐枣,梨树,苹果,不宜在热 带种植,不宜在寒带种植,能生活在沙漠,梨树,想一想,议一议,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儿,把人

2、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一定的 内,与 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那么,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那些成分呢?,视频,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讨论:,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阳光,水,空气,土壤等。,二、现以一个简化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说说有那些成分组成?,1.非生物部分,物质:水、空气、矿物质等。 能量:阳光、热能,说说该简化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还有那些成分?,2.生产者: 能自己制造有机

3、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长身体,这部分可以被动物作为食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作为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从植物取得有机物和能量的生物。主要是动物。,还有哪些成分呢?,、分解者: 能将动物遗体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分解的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还有呢?,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植物,动物,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在一定 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小结:,组成,判断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属于生态系统?,一片草原

4、,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群鱼,一群人,你理解了吗?,1、有一种细菌叫硝化细菌,它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都不是,2、右图表示与小麦有关的生态因素,图中的生产者是( ) A、老鼠 B、蚜虫 C、小麦 D、人,A,B,C,3、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草类和兔子的数量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指出AC所代表的生物及所属生态系统成分: A、 、 ;B、 、 ;C、 、 。,(2)此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 数量最少的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相互

5、。,依存和制约,太阳能,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分解者,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次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光合作用,能量输入,残枝、遗体,败叶,呼吸,散失,动物,摄取,呼吸,消耗,粪便,残骸、遗体,摄取,次级消费者,同化,(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呼吸,呼吸,呼吸,消耗,消耗,消耗,同化,摄取,摄取,同化,粪便,粪便、,残骸、遗体,残骸、遗体,二氧化碳、无机盐,返回,下列构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食物关系的是( )A、莲和青蛙 B、蝗虫和麻雀C、蚜虫和瓢虫 D、棉花和蚜虫,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 和 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6、。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 。,如:树 虫 鸟,三、食物链和食物网,视频,1、请指出能正确表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典故的食物链( )A、阳光 蝉 螳螂 黄雀B、树 蝉 螳螂 黄雀 C、蝉 螳螂 黄雀 微生物D、树 蝉 螳螂 黄雀,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C、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你能数出这里有多少条食物链吗?,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7、了食物网。,图中有 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青蛙与蜘蛛的关系是 .,9,捕食、竞争,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一部分。,草,昆虫,鸡,人,牛,(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 是生产者。 (3)假设有毒物质污染了草,长此以往,这个食物网中 体内积累这种有毒物质最多,所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生物的富集作用,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想一想?,1.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

8、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想一想?,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头牛闯进了一块足球场,它用了半年的时间把半个球场的草吃光,问它用多长的时间才能把整个球场的草吃光?,考你IQ,如果闯进的是一百头牛,那么结果又会是如何呢?,草地会被破坏,难以恢复原样,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总是维

9、持在 状态,叫做生态平衡。,想一想?这种平衡状态是无限的吗?,请举例说明,视频,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化。,(1)从生态学上分析,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首先必须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能力。保护环境的关键是保持 。,(3)近年来北京等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和“泥雨”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人会中毒。,你想到了吗?,2.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

10、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也越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的富集作用。,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生产者:,主要是指各种 。,消费者:,各种 。,分解者:,腐生的 和 等。,生物部分,营养结构,食物链: 和 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关系,食物网:多条 交错连接,物质:水、 、无机盐等能量:阳光、热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总是维持在 的状态。,概念:在一定 内,生物与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组成,注意:食物链一定是 开始, 结束。,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 的。,总结:,练习一:,课本24页3、4题,3.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

11、多数昆虫如蝗虫、蚱蜢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会使粮食减产。因此,捕食青蛙会使有害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4.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大体上符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练习二:,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应包括 (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D,2.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B,3.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固定二氧化碳 B、

12、防止疾病 C、合成有机物 D、分解有机物,D,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泰山林区 B、黄河中的鲤鱼 C、一瓶纯净水 D、内蒙古草原上的羊群,5.下列构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的是( ) A、莲和青蛙 B、棉花和蚜虫C、蝗虫和麻雀 D、蚜虫和瓢虫,B,A,6.生态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将会(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稳定不变 D、相对稳定,7.下列那一种方法能够加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平衡 C、增加生物种类 D、减少生物种类,C,D,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1、有机物 2 、太阳能 3、 光合作用 4、 化学能,2,下图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 和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是 。,(3)在该食物网中,影响蛇生活的最直接因素是 ,图中狐和鹰在此食物网在是 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