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53915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0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大学地球科学概论复习(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科学概论复习第一章1,地质学 : 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当前研究的重点地壳和与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2,地球科学 : 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2,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 ,陆壳最厚达 80km (青藏) ,洋壳平均 7km 地幔的特征: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 83% ,质量是地球的67.6% 地核的特征: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5.65.7 g/cm3 ,

2、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 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 力下它不仅是熔体, 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 大约 是 12.5 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3,地壳均衡的含义;按阿基米德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下界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顶部则会产生高低不平的现象。 这种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地壳均衡。地震波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 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 (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这种波速发

3、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深度平均 17km ,陆地 33km ,海洋平均厚度 6 千米。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 。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2、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重力异常(布格校正) : 由于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测站的高度不同等因素会使实测值与标准值不一致, 将实测值进行校正计算出个测站相当于海平面的校正值,如果与标准值仍有差异,其差值称为重力异常。实测值大为正异常。

4、3,重力异常 : 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类型:若为正值,称正异常,如为负值,则称为负异常。 自由空气异常 , 布格重力异常 , 区域重力异常 , 局部重力异常 , 4,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 自由空气校正。 有自由空气异常。 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 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5. 地温梯度每深度增加100 米,增加的地温值; 地温级每地温增加1 摄氏度增加的深度地磁场的三要素 : 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组成:基本磁场, 变化磁场 , 磁异常6. 地内温度的分层: 外热层(变温层)来自太

5、阳辐射,向下递减,日、夜、四季、有变化。 常温层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常年不变,其深度一般为2040m 增温层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第三章1、地表是由弧形或线形延伸的巨大山系与面状展布的高原平原和盆地组合而成2、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和洼地。 3、海底地形的类型: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4, 克拉克值 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5,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 喷发物,经 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物质组成: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有机质和

6、胶结物 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 层理构造: 1,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2,波状层理 3,交错层理 4,递变层理 5,透镜状层理和压扁层理6,韵律层理和沉 ,7 ,块状层理 层面构造: 1,波痕 2,泥裂 岩浆岩:是岩浆冷凝的产物,也叫火成岩。 结构:晶体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晶粒相对大小:等粒和不等粒; 构造:块状,气孔杏仁状,流纹状变质岩:是原岩在固体状态下、 经过一定的温度与压力的作用,有时还有新的成 分加入,使其内部物质组成或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变质作用 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 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岩石结构、构

7、造和物质成分变化的地质作用。 1、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名称) ;温度,压力,活动性流体2、接触变质作用 (1)接触热变质作用(温度)代表性岩石:角岩、斑点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典型代表:矽卡岩 3、区域变质作用 环境:低压高温、正常低温梯度、高压低压环境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 一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的改变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多数变质作用是随温度升高而产生 2、压力1.静压力与流体压力: 2.定向压力,构造运动产生侧压力。 3、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二、变质岩的结构 : 变余结构 , 变晶结构 三、变质岩的构

8、造 变成构造 , 斑点状构造 , 板状构造 , 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 变余构造,指变质岩中保留的原岩构造, 如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等。 四、变质作用的类型 1、接触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2、区域变质作用 3 、混合岩化作用 4 、动力变质作用 火成岩 熔融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熔融 变质作用 沉积岩变质岩 外力作用第四章1 绝对地质时代:指各时代岩层距今的时间及整个地质时代的年龄。2 同位素年龄(绝对年龄)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3 相对地质时代:指岩石或地层形成的新老关系或先后顺序。地层学方法,古生物学方法,构造地质学方法4 生物演化特点:方向性,阶段性,不可逆性5

9、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6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 纪 世年代地层单位:宇界 系 统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 (级别大小)群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群与群之间常有明显的不整合面。组指岩性较均一一种或两种以上岩性的规律组合同一段内岩石往往具有相同的特性生物地层单位 ; 组合带。延伸带。顶峰带。宙:最大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代:次一级单位; 纪:第三级单位; 世:第四纪单位; 宇、界、系、统: 在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1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

10、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2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等3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4 沉积岩 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等形成的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其中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属于 外力地质作用类型。5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使旧的破坏,新的产生,促使地壳不断地,逐步的得到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球表面产生相当的起伏

11、,外动力地质作用使总的趋势趋于平坦化。整个作用的发展表现为破坏(改造)和沉积(建造)的矛盾统一。第五章1 构造运动:地球内力引起的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古构造运动:晚第三 纪以前。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 地层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沉积物连续堆积,新老地层之间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 2,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着地壳均匀下降沉积, 然后上升剥蚀,再下降沉积的一个总过程。特点: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沉积出 现间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 角度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代表着地壳均匀下降沉积,然后水平挤

12、压形成褶 皱、断裂并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的过程。特点:新、老地层产状 不一致,沉积出现间断,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化突变。 岩层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用方位角表示 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倾向:层面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之为倾斜线, 它的水平投影所指的 方向即为倾向。它代表层面倾斜的方向,恒与走向垂直。 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沿倾向方向测量,称为真倾角。沿其他方 向测量的交角均较真倾角为小, 称为视倾角 - 包含的岩层倾斜方向, 称为视倾向。地质年代单位(时间)宙代纪世期时年代地层单位(地层)宇界系统阶带1 岩层受力变形后发生连

13、续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基本类型: 背斜:核心部位的岩层的较老, 外侧岩层岩层较新; 从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对称 重复出现。向斜:核心部位的岩层的较新,外侧岩层岩层较老; 从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对称重复出现。 2 褶皱要素:褶皱的组成部分; 1, 核部 2 ,翼部 3 ,转折端 4 ,枢纽 5 ,轴面 3 褶皱形成的时代与形成它的构造运动的时期是一致的,确定的重要依据是角度 不整合,下伏岩层发生褶皱的时代必定是在不整合面下最新岩层形成以后,不整 合面上覆的最老岩层之前。 4 按照轴面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 倾斜褶皱,平卧褶皱,倒转褶皱。 断层: 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 断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有

14、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的类型可划分为正断层, 逆断层,平移断层,以及其组合类型如逆平移断层。 断层要素:断层面,断盘(最基本) 。断距 5 断层的识别标志很多,有的是直接标志,如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地层的 重复与缺失、断层面和断层破碎带等标志。 有的是间接标志, 如地貌水文标志等, 它们都是识别断层的重要依据。 (1)地貌特征:由于断层上升盘岩石坚硬,上升盘和下降盘之间常形成陡崖, 即断层崖;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线分布的一 系列三角形陡崖, 即断层三角面。 断层引起的断陷常常会形成带状或串珠状分布 的湖泊洼地。 地下水往往顺断层破碎带涌出地表,形成带状分布

15、的泉水。 断层两 盘平移错动会产生错断的山脊,水系的突然转向也往往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2)地质界线或构造线不连续:任何地质界线或构造线,如地层、矿层界线, 火山岩和变质岩的相带, 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 褶皱的枢纽和早期形成的 断层等,如果受到横向或斜向断层的切割,则会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突然中断或被 错开,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之一。 (3)地层的重复和缺失:岩层如果被走向断层错断,则在平面上不会引起地质 界线或构造线被错断的现象,但它会引起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4)断层面(带)特征:断层面是判断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由于断层的相互 错动和摩擦,常在断层面及断面附近留

16、下一些痕迹,如擦痕、镜面、阶步和构造岩等等。据此,可以识别出断层面,自然也就能判断断层的存在。 断层是岩石发生构造运动的结果,其形成时代主要根据其切割地层关系来判定: 断层若切断地层或岩体,则在被切断的最新地层或岩体形成之后形成; 若断层被岩脉或矿脉充填,则在其之前形成; 若有角度不整合覆盖断层,则在不整合面之上最老地层之前形成; 若几条断层相互交切,则被切断的形成早; 如果断层与邻近的褶皱有成因联系,则断层与褶皱形成的时间大致相同。 第七章(依据 SiO2 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酸性岩浆(SiO65)中性岩浆(SiO65-52)基性岩浆( SiO52-45)超基性岩浆( SiO45)岩浆直接溢出地面, 甚至喷到空中, 这种作用过程叫做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火 山喷发产物:气体喷发物、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砾、火山渣、火山弹、火 山块) 、液体喷发物(熔岩)熔岩流:结壳熔岩,渣块熔岩,枕状熔岩。火山 喷发的类型:熔透式喷发,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