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简介和识别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49442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4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锈病简介和识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锈病简介和识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锈病简介和识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锈病简介和识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锈病简介和识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锈病简介和识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锈病简介和识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锈病:小麦、梨、苹果、大豆、海棠锈病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由 4,00 0 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锈病外文名称rust disease 类型植物病害病源锈菌危害范围叶、茎、果实由 4,00 0 种以上 真菌 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 。危害植物的叶、 茎和果实。 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 受害部位可因 孢子 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 、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锈病分布广且

2、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中国在20 世纪 6070 年代, 小麦叶锈病 (Puccinia reconditavar.tritici )曾大面积流行;小麦条锈病 (P.striiformis )等也常有为害。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 等特点, 并有 转主寄生 、夏孢子 远距离传播等现象, 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典型的产生5 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 和担孢子。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 )

3、, 有的为黑色 (冬孢子堆 ),有的为白色或黄色 (性孢子器 ),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 )。这 5 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5 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 小檗 上。不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内缺少一二种类型的孢子 ,但也有同宗寄主与转主寄主之别,如梨锈病菌无夏孢子,冬孢子 发生在桧柏上,性孢子及锈孢子发生在梨上。锈菌的专化性和变异性 表现在同一种锈菌对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并可因此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如为害禾谷类作物的禾柄锈菌,至少有 9

4、个专化型 ;为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 各种专化型又根据对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已经鉴定出300 多个生理小种。有些锈菌的夏孢子 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锈菌以 冬孢子越冬, 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 ,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 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区, 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展叶期的气候不适宜小麦秆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而夏孢子虽在当地不能越冬,都可由东南沿海地区借气流长距离从南向北吹来成

5、为初次侵染源。此外,有些锈菌 侵染循环 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麦条锈病菌不耐高温,须在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麦株上越夏。玉米锈病香椿锈病菜豆锈病大葱锈病梨锈病大豆锈病编辑词条B添加义项?大豆锈病,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基本信息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病原中文名豆薯层锈主要危害作物大豆叶片、叶柄和茎中文学名大豆锈病拉丁学名PhakopsorapachyrhiziSydow 病害类型真菌为害症状中国两广、 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猖獗。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一般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多余叶片正面, 初生黄褐色斑, 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

6、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病原特性特征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称豆薯层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具45 个不明显的萌芽孔,大小22.435.2 14.425.6( m)。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 层冬孢子组成。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厚平滑,大小1325812(m) 。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一个担子形成13 个担子梗,顶生

7、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该菌夏孢子萌发温限 828,适温 1526,夏孢子在 1324能存活 61 天,在田间 8.729.8 能存活 27 天,pH56 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不萌发。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 个生理小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缙云豆、包罗豆、兰溪花皮青豆、中黄24 号、九丰 3 号、长农 7号、三明的雁鹅包、南雄黄豆等。(2)注意开沟排水, 采用高畦或垄作, 防止湿气滞留,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提高植株抗病力。 (3)发病初期喷洒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 倍液、50%BAS 一 3170F1000 倍液、 10%抑多威乳油 3000倍液,每 667m 喷对好的药液40L,隔 10 天左右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可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或 50%萎锈灵乳油 800 倍液、50%硫磺悬浮剂 300 倍液、25%敌力脱乳油 3000 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 倍液、 40%福星乳油 8000 倍液。地理分布我国两广、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猖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