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30649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1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四节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他使社会学成为被社会承认的一门学科。他关于社会研究方法论的思想等成为现代社会学发展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讲将重点介绍他的社会学理论或思想。,一、基本概况迪尔凯姆(18581917):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主要关注社会道德和社会整合的问题,走向了社会学研究的道路。18821887年,他在省立中学教书。18871902年,执教于波尔多大学,并在这里建立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和社会学系,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1902年执教于巴黎大学,并使社会学成为公开的一门学科。迪尔凯姆

2、的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成(1912)、道德教育(19021906)、原始分类(1903)等。,第四节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与理论,迪尔凯姆一生致力于将社会学建设长一门完整和严密的科学学科,他认为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首先要确定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是否具有仅仅是社会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必备的基本条件。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就是:“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

3、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这个人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这个定义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具有客观性。,第四节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与理论,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1)他认为像法律、习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和仪式、语言和货币制度在这些社会事实都独立客观地存在个人意识之外。他认为许多社会事实可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2)他认为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或制约的作用。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个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如果社会化的过程成功,个人将社会事实内化为

4、自己的意愿时,人们不会感到这种强制性的存在,但是,个人不愿意接受社会事实的引导而严重违反它,那么这些社会事实的强化性将会正式或非正式地表现出来。(3)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普遍性不是来源于大量的个体事实的汇集,而是来自人类的集体属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 。他认为一种存在个人意识以外的行为方式成为普遍的行为条件是,只有通过强加于个人的办法来加以实现。,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1)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作为客观的事物来考察他强调事实先于观念、存在先于本质,对现象的观察应该排除通俗观念的干扰,直接透入现象本身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应该把社会现象作为物来研究,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

5、的出发点的实物来研究。 (2)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迪尔凯姆认为如果社会学无助社会的进步,它就毫无价值。社会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认识,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是从观察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之间的一个之间环节。他认为,如果一个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就不应当排除它,哪怕他不符合道德;相反,如果一个现象是病态的,我们就有科学的依据来证明改良他的合理性。,(3)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迪尔凯姆提出的分类原则:“首先,以最简单社会或单元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种变种。”他

6、将初民社会划分为: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多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4)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迪尔凯姆认为划分社会类型是为方便解释社会事实,同时对社会现象进行分类。,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第一原则: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即对某个社会事实的解释只能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在个人的意识中去寻找。第二个原则: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他主张并且先研究因果关系,然后再研究功能;这种研究的次序不仅符合社会事实产生的实际过程,而且符合因果的逻辑关系;一旦找到社会现象的原因,分析其社会功能就容易地多

7、了。,二、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迪尔凯姆一生的社会学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如下问题:第一、什么联系使众多人结合为一个有序社会?第二、团结性质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有哪些差异?第三、 一种社会团结如何向另外一种类型转变的等? 1、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认为,对社会类型的划分是为了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和特征。他反对将不同社会放置在简单的进化谱线上,主张根据社会各个部分的结合方式和密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因此,他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分类方法,并认为这两种社会是统一的进化过程中的两个环节。,迪尔凯姆将

8、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称为机械团结。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的相似性和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个人之间没有分化,由于他们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在这种社会中,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中;社会分工程度低,社会各部分之间的依赖程度低。有机团结:现代社会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质的基础上的社会联系方式。社会分工导致了个人的职业化和能力的不同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即产生了人们之间的互相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三、集体意识论,迪尔凯

9、姆认为,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强调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集体意识的概念。“集体意识”:就是“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是它不同于个人意识,是个人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它存在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有着自己的特性、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 。集体意识在不同社会团结的类型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不同,1.集体意识的作用和表现方式,在古代社会中,机械团结站主导地位,集体意识控制个人和左右着他们的生活,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力。在现代社会中,集体意识仍然没有消失,只是导致了集体意识的影响范围和力量的缩小

10、,削弱了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控制作用,但是他仍然起着加强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的依赖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特殊群体中,集体意识以一种被限定的方式存在着,例如在具有共同信仰联系的教会、亲属、种族和特殊的社区中,集体意识是其团结的主要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基础。,3、集体意识的形成途径,迪尔凯姆认为在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群体种可能存在着共同的集体意识,共同职业和利益导致了一个群体内部的同质性的存在,即逐渐形成的习惯、信仰、情感和道德伦理的可能性,这些群体成员在自己的行动的过程中将受到集体意识的制约和指导。迪尔凯姆认为解释社会团结,不仅要分析它的精神基础集体意识,还要考察它的物质基础社会分工。他将社会分工视为一种社

11、会事实,并分析了社会分工发展的原因和功能。,四、 社会分工论,1、社会分工的功能常态分工与变态分工他分别考察了常态分工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变态分工(速度过快的分工、不平等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对社会团结的负面影响。他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产生的原因既不是斯宾塞所说的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也不是孔德和腾尼斯所说的国家,而是常态的社会分工。分工是高度发达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有机团结的基础,即分工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社会分工发展产生的依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和社会整合的社会根源。,2、社会分工的原因,社会分工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必须从先于它的别的社会事实中寻

12、找原因的方法论原则。他首先将个人主义的解释排除在外。迪尔凯姆认为,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并决定着社会社会的集约化程度。人口增加导致了社会规模和社会容量的扩大,而社会规模有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口的数量)和精神密度(个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贸易和联系的强度)的增长。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的增加,导致了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2、社会分工的原因,人口和增加和社会互动加强产生了两种社会后果一是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加的人口;分工成为维护和整合社会的最佳选择,也是建立新型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手段。另外,互动的增加、分工

13、的发展也使人们之间的合作依赖性得到加强,而这正是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人口增加的原因外,还存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分工的次要和限制条件,例如科学的世俗化,年长权威、传统和习惯的削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的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性的增长等,它们虽然不是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但是却是社会分工可能发展的条件。,五、自杀论,迪尔凯姆研究自杀现象的主要意图: 一是通过具体分析自杀现象贯彻和验证他的方法论原则,为社会学具体研究社会事实提供一个标准的实证研究的范例。他集中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规律,从而说明了社会学比其他思辨的论证更具有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可

14、能性;二是自杀现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社会团体状态的变化,自杀率升高是社会危机的表征之一,将帮助我们了解欧洲社会至今正经历的全面失调现象的原因,同时还可能开出救治的药方。,1、自杀和社会自杀率,自杀的一般含义是行动者自身完成的主动的或被动的死亡行为。他认为这个定义不能准确的,并没有排除那些由幻觉所导致的死亡。一种行动不能仅仅以其结果来定义,还应注意行为者的动机。他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迪尔凯姆认为, 将在一定社会中的自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具有社会性质,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自杀现

15、象,这种倾向的强烈度是由自愿死亡的总数与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人口之比来衡量,我们把这个数据称为研究社会的典型的自杀率。它一般按10万或100万人口的比率来统计的” 。,2、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群体的自杀倾向既不能由个人的生理心理构成,也不能由外界环境的现状来解释,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他通过对家庭状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职业种类、文化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自杀形成的实际社会原因。引起自杀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确定某种社会因素同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或对社会原因的考察从何入手,这个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原因导致的自杀分为:利己型自

16、杀、利他型自杀、动乱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并分别探讨了这些自杀行为的社会原因。,六、关于宗教的社会学理论,他生活在传统的犹太教家庭和社区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宗教信仰和活动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他相信宗教对道德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对宗教的研究也是与他研究社会道德和社会团结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迪尔凯姆主张首先要摆脱传统的认识,即摈弃那种将宗教视为对“超自然力”或神灵信仰的错误观点。他认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形式,而其根本性在于将世界划分为神圣和世俗的两种事物,其中神圣事物被赋予了禁忌性和权威性,是人们爱和理想的寄托。,六、关于宗教的社会学理论,强制(禁忌)、尊重(神圣)爱的根源。 神圣事物表现了集体的力量,它将集体意识灌输到个人意识中,并产生精神力量;因此,它具有社会性,即迪尔凯姆称宗教是“集体的事物” 。迪尔凯姆视神圣性是宗教的本质属性,与此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视为宗教的首要的构成部分。宗教:“当一定数量的神圣性事物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并以此形成了某种统一体,形成了某个不被其他任何同类体系所包含的体系的时候,这些信仰的总体及其相应的仪式便构成了一种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