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苏轼及其启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814165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3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廉苏轼及其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清廉苏轼及其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清廉苏轼及其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清廉苏轼及其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清廉苏轼及其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廉苏轼及其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廉苏轼及其启示(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廉苏轼及其启示,2018年8月26日,一、清廉的苏轼,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21岁的苏轼进士及第,1061年,26岁的他以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官职登上了北宋的官场。在他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担任的地方官中除凤翔签判、杭州通判外,在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都是任今天称之为第一把手的知州;而在朝中,他担任的也是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 位高权重的苏轼一生从未以权谋私,尤其是在地方官的任上,一心一意为民办事,杭州、密州的灭蝗救灾、减赋赈荒,杭州的掘湖修堤,徐州的抗洪保堤,都是让当地人民世代铭记的美好政绩。不仅如此,他还自掏腰

2、包,为当地人民做好事。,在杭州,捐金建医院。他捐出五十两黄金,加上官费,合起来办了一个叫安乐坊的医院,收纳贫困病人,使上千患病的贫困病人得医而愈。 在惠州,尽管他已是待罪之身,无职无权,他仍乐于施医散药,倡议资助筑堤建桥。为建桥筑堤不仅劳心劳力,而且慷慨解囊。他手头拮据,无钱可捐,便将皇帝赏赐的犀带也捐赠出来。同时,他还写信给远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的弟弟,动员弟妇史夫人把以前进宫朝见时所得赏赐数千两黄金拿出来“助施”,终于促成了这项有益众生的壮举。苏轼不仅不以权敛财,而且还在无论顺景逆境的情况下,自己掏钱出来为民做好事,这样的官品人品堪称清廉。 下面再说说表现苏轼清廉的几件事。,一是“炼金

3、方子”的故事。苏轼在凤翔为官时,工作之余,常常去当地的开元古寺看寺中的壁画。一天,寺里的老僧对他说,要给他一个炼金的方子。苏轼说自己不喜欢这一类的东西,拿来也没有什么用,拒绝接受。老僧说,正是因为你不会拿它来炼金,我才给你。老僧告诉苏轼,自己曾经将这个方子给人,得到的人拿去炼金,结果有的是马上就死了,有的是家里人死了,有的是丢官了,所以不敢轻易将它传授人。苏轼不好再拒绝,只好接着。老僧又叮嘱苏轼,这个方子千万不要让太守陈希亮知道,他说,陈太守曾多次向他要这个方子,他都没有给。可苏轼把这个方子拿回去后,不久,陈太守就知道了,几次三番地向苏轼索要。苏轼没法,只好给他。不久,陈太守就因收受邻郡送来的

4、酒而被免了官。苏轼怀疑他是因为使用了炼金方子才落得这样的下场,自己为此深深感到悔恨。后来苏轼谪居黄州,陈希亮的儿子陈慥也在黄州,苏轼问陈慥说:“你父亲过去究竟用没用这个方子来炼金?”陈慥回答说:“我父亲丢官以后到了洛阳,无钱买房,于是就大肆地用这方子炼金。”然而陈希亮最终因得了手指上生疮的病而死去,这才知道老僧说的话确实不是虚妄的。,二是唯一的一次“经济问题”。苏轼在他们的为官生涯中,一直秉持廉洁自律的做官准则,无论是在朝中官居高位还是在地方做一把手,都从未有过贪财自利的劣迹。这一点连他们的政敌也十分清楚,所以他们在攻击弹劾苏轼苏辙兄弟所列出的所谓“罪状”中,几乎不关涉钱财经济方面。说“几乎”

5、,意味着他们并非从未干过,熙宁四年(1071),在苏轼连上两篇上神宗皇帝书全面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后,引起了变法派的不满。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奏苏轼,说他在苏洵去世,扶丧返川时,曾在舟中贩运私盐谋利,并追捕当时船工进行拷问,最终却一无所得。这是苏轼一生中所遭受的无数次诬陷的第一次,也是遭受在经济钱财被诬的唯一的一次。从此以后,苏轼的政敌也变得“聪明”了,他们知道,对廉洁自律的苏轼,要想在经济钱财方面找突破口,那是徒劳的,所以他们以后攻击苏轼再也不关涉钱财经济了。,三是婉拒亲戚。苏轼兄弟在朝中任高官时,有个叫刘厚盛的亲戚千里迢迢从眉山来到京城找苏轼兄弟帮忙在朝中某个差事。他先去找苏辙,苏辙说自己办不到

6、,让他去找苏轼试试。于是,刘厚盛便去找苏轼。苏轼得知他的来意后,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苏轼说:过去在眉山老家时,听老辈讲,有个人因家里穷,无以为生,听人说古墓里可能葬有财物,便去挖古墓。他挖开一个墓,见是一个帝王。可这个帝王对他说:我是汉文帝,我在位时就倡导节俭,我宫中用的器皿都是瓦器,我死后的陪葬品全是陶瓦器皿,没有金玉,所以无法接济你。挖墓人大失所望,忽见有二墓相连,于是动手挖开一墓,只见一饿死鬼坐在墓中,对他说:我是伯夷,因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了,给不了你什么。挖墓人叹息道:我忙了半天,一无所获,旁边还有一墓,再去碰碰运气吧。伯夷在墓中赶忙劝他说:那是我弟

7、弟叔齐的墓,他同一样是饿死的。你看我这穷样,我弟弟能有什么东西给你呢?刘厚盛听了苏轼这个故事大笑不止,就起身回乡了。,苏轼不仅不贪财,不以权谋私,而且反对豪华奢靡,提出整治官员贪腐的具体措施。,“谏买浙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轼自凤翔还朝,任殿中丞直使馆判官告院及开封府推官。这年元宵节,宋神宗为了取悦后宫要大办元宵灯会,便下旨减价收买4000盏浙江灯。当时的北宋已是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朝廷不管不顾,豪华奢靡。苏轼便写了谏买浙灯状,上奏朝廷,反对买灯,还建议今后游玩、宴会、赏赐之类,一切从俭。神宗皇帝最终采纳了苏轼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谏买浙灯案”。,“扬州罢会”。宋哲宗元祐七年

8、(1092),苏轼任扬州太守。扬州的芍药花为天下之最。蔡京任扬州太守时,在扬州大搞芍药“万花会”,每年用花十多万枝,除扬州城内外的花外,还从周围的各县远远运来。参与此事的各级官员趁机勒索发财,而扬州百姓则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苏轼一到扬州,了解到这一情况,便决定罢除扬州“万花会”。当自今年开始,罢除芍药“万花会”的通令一出,扬州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纷纷拥向扬州府衙,向苏轼作揖磕头,表达心中万分感激之情。见此情形,苏轼也感动地说:“花会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孽)也!”,“节用以廉取”。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开支巨大。尽管朝廷加紧搜刮盘剥百姓,仍是

9、入不敷出;而各级官员为了满足自己豪华奢靡生活,无不想法在百姓身上榨取。为改变这一情况,苏轼在策别厚货财中提出了“节用以廉取”的主张。苏轼认为,只要朝廷和官员注意计划,节约开支,自然够用,就没有必要搜刮百姓了。这是从源头上治理贪污腐败。为了说明这个观点,苏轼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有人在穷困时只得到“十金之资”,而一家人的衣食费用全在这“十金之资”中开支,只好计划节约,结果,“宽然而有余”。可等到稍稍有了积蓄,不仅吃饱穿好,还想在其他方面多开销,到后来收入越多越不够开支。他说,“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病”,就跟这家人相似。“节用以廉取”的关键是“节用”。怎样才能“节用”呢?苏轼提出“省无益之费”。

10、那么,省哪些是“无益之费”呢?苏轼斗胆提出:一是省“郊祀”之费。皇帝三年必行一次郊祀,每次郊祀都要赏赐官员,且赏赐又是很丰厚的,花销巨大,苏轼主张大大降低赏赐金额。二是省庙费。他说,“天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这样做本来就过分了,还要派大臣专司其职,“岁给以万计”,这样的费用是该省的。三是省“后宫之费”。他在御试制科策中说:“后宫之费不下一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而夕毁,务以相新;主帑之吏日夜储其精金良帛而别异之,以待仓促之命。其为费岂可胜计哉!今不务去此等,而欲广求利门”,其结果必然是所得到的永远也不够花销。此外,对“冗官”“冗兵”,苏轼也提出应大量裁减以节约国家的开销

11、。,“课百官”。“课”,也叫“考课”,意为考核。“课百官”,就是要建立官员廉政考核制度,从制度上来防范与惩治腐败,用法律来强使官员做到清廉。苏轼在策别课百官中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专任使”“无责难”“无沮善”六条考课官员的方法,他首先强调的是“厉法禁”,强烈主张用法律来约束官员,依法处理违法的官员。这实际上是从法制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廉政建设的构想。苏轼还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提出“考课则以是黜陟,大比则以为用舍”主张,明确表明要用“清廉”来决定官员的升降与任免这一考课百官的观点。,二、苏轼清廉的原因,1、家庭的影响 不贪非分之财,乐善好施,这可以说是苏轼家的家风,且代代相传。 不贪非

12、分之财的曾祖-苏杲。北宋初年,后蜀被宋所灭,后蜀的高官们为了表示对新政权的忠心,纷纷卖了宅业田产到京城去讨好朝廷。眉山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争相出手买便宜。可苏杲却不为所动。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买时,他说,没别的,只是担心置业太多会害了子孙。苏杲终其一生,家里的田地不到二百亩,几间破房也未花钱修缮,自己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他帮助别人却十分大方,做好事从不留名。既不贪财,也不贪名。,乐善好施的祖父-苏序。苏序兄弟九人,唯他独存。他秉承父亲的本性,生活简朴,却尤其乐善好施。有好几次因帮助别人,自己一家却受冻挨饿,他也从不后悔。他好种粟,并拿家中的稻米与别人换粟,他用大仓将粟储存起来。别人觉得

13、奇怪,问他,他只说,粟性坚,不易霉烂。有一年眉山天旱成灾,饥民遍野。苏序拿出储存了几年的粟来熬粥赈灾,救了数以千计的灾民。这时,大家才明白了苏序储粟的真正用心。,言传身教的母亲-程夫人。程家是眉山的富户,苏家则只是一般的家庭。但程夫人嫁到苏家后,谨守妇道,恭敬孝顺,勤劳俭朴。有人曾对她说,你娘家那么有钱,回去拿点,你的日子就会过得好点。程夫人对那个人说,我回娘家拿钱没问题,可这样一来,我就会丢丈夫的脸,我绝不做这样的事。为了让丈夫发奋读书,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程夫人自己挑起了家里生活的重担。她在纱縠巷租了一个铺面经营丝绸生意,经过几年,苏家也比较富足起来。有一天,店里的两个丫头正在熨丝绸

14、,一个丫头忽然尖叫一声,双脚陷入地中。大家闻声跑来一看,见地下一坑,坑中现出一瓮,上盖一板。大家说,瓮里可能有财物,打开看看。可程夫人却当即叫人将坑填起来,不准发掘。她说,地下的东西不属于自己,那是非分之财,决不能拿。,如果说,苏轼的曾祖、祖父的好品行对苏轼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话,而程夫人的言传身教则是对儿子直接的教育。苏轼在程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说,他在凤翔为官时,一天大雪,可他居所前的一株大柳树下,一尺见方的地上却一点积雪也没有。天晴后,那个地方突然隆起几寸高。苏轼怀疑是古人藏仙丹妙药之处,想叫人来挖开看看。这时,苏轼的夫人王弗对他说,如果母亲还在,一定不会这样做。苏轼听了感到羞愧,马上

15、打消了发掘的念头。凤翔为官,是苏轼做官的开始,苏轼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从不贪腐,清廉一生,母亲的言传身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自身的修养 苏轼自幼勤奋好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入骨髓,小小年纪就“奋厉有当世志”。通过自身的修养,形成了自己对物质钱财的看法观点,并身体力行。 首先,虽然他从不认为人不该去获取钱财,但他严格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信条,去获取自己通过工作劳动该获得的报酬,不该自己得的非分之财自己决不去拿。他在赤壁赋里说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几句话鲜明地表达他对得到钱财的看法。该自己得的就得,属于自己的就拿;不该得不该拿的,“虽一

16、毫而莫取”。,其次,他不看重钱财,他认为,人生百年,终归一死,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看重。即便日子清贫,也不必太在意。他不反对过好日子,但反对奢华。他在后杞菊赋中说:“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这几句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人生一世,好比臂肘一屈一伸。什么是贫?什么是富?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的人吃糠咽菜却长得白白胖胖,有的人顿顿山珍海味却长得又黑又瘦。晋朝的何曾吃起饭来摆满了一桌子的菜,南齐的庾杲之每顿饭除了韭菜还是韭菜。有的人就是在梦中也要去比较谁吃得丰盛谁吃得简单,这有什么意思呢?到

17、头来最终都是一死。苏轼正是有这种淡看钱财富贵的豁达情怀,所以他好日子能过,苦日子他也能笑着去过。他在后杞菊赋中这样写道:“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不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即密州),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笑对苦日子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不反对过好日子,但反对奢华。与苏轼同朝有个叫蒲宗茂的,官居尚书左丞相,他每天宴饮都要杀猪羊各十,燃烛三百。每天盥洗有小洗面、大洗面、小濯足、大濯足、小澡浴、大澡浴之别。每用婢子数人,一浴至汤五斛。他曾经写信给苏轼,说自己“晚年学道有所得”。苏轼回信说:“闻所得甚高,然有二事相劝:一曰慈,二曰俭也。”委婉地批评了蒲宗茂的奢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