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811127 上传时间:2018-08-2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概论(春秋战国)(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的大繁荣,1、时代特征,大变革:诸侯纷纷变法 大动荡:诸侯争霸,战火连年 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文化异常繁荣,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荀子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主张,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褥葛之战,此役王室威信扫地诸侯纷争,春秋时期,1、道家,(1)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楚国贵族。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做过周朝的

2、“守藏室之吏”(管理藏书的官吏),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其所作,在道教被尊奉为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2)老子的主要思想,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万物 是道派生出来的)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 (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就是无)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的理想社会: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老死不相往来”,2、儒家,(1)孔子生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3、和教育家。今天山东省曲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幼年丧父 ,家境清贫.成长后 ,曾任委吏 (会计) 和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职位 , 30多岁到齐国,但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其後周游列国 ,提倡德治 .年68返回鲁国 , 致力於教育 ,並整理诗、尚书、春秋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谈话与思想的主要资料。,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教育思想

4、,政治思想(“仁”),核心是“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仁的思想,释义:“仁”者“亲也”(字的结构)是表征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关系“仁”是由“二”和“人”这两个字拼合,从人从二。”(字形) 主要内容:“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十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必有勇”、“刚、毅、木、讷近仁”,“爱人”是“仁”的核心精神 “爱人”的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十人”,,“忠恕”一一“仁”的重要原则“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就是尽心竭

5、力地、尽自己的心去爱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爱人。 “克己”是“仁”的实践方式“克己”就是要处处约束自己,既是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思想观念一斗争形式,又是一种用来帮助克服自身缺陷的外在形式。“复礼”就是要事事都依周礼的规定fn行,经济思想,“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认为,义为上、为高、为重、为先,利则为下、为低、为轻、为次,他把对

6、“义”和“利”的两种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重视义,小人只看到利。 对一般人: 孔子主张君子不仅要见义勇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而且要“见利思义”、反对“言不及义”。,将义作为做事的原则。 对君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孔子“义”和“利”的内涵,孔子只是认为义比利重要,利应受义的制约,反对不合理的利,即私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欲而不贪”,“富与贵”必须合乎“义”,“义然后取”,人才“不厌其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7、也不改其乐”。 “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育方面,“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优则仕”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是为知也。 学而不思则枉,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一)、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1.原因: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卿大夫争夺诸侯权力的事件。 (二)战国兼并战争

8、的性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除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等与春秋时期相似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的统一战争。,战国七雄示意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背景: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知识分子的大量出现;文化开放的政策 何为百家争鸣: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何为“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

9、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没有阶级等差,任人唯贤而不以亲,反对不义战争,兼爱”“非攻”“尚贤”,墨家(墨子),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观唯心主义。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儒家(孟子),思想主张1.“仁政” 2.民贵君轻 3.提出“民本”思想,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厚今薄古”的历史观。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历史进化、政治改革,以法为本,君主专制,法家(韩非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