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77443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房地厂估价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房地产估价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年级2015 级姓名周其志论文(设计)题目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古建筑指导教师职称2016 年 6 月 4 日学号:20155112117 2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对现在中国建筑的影响也是不可怀疑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很多的特点。由于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而且,当时的中国建筑都是以木质为主的。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代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 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由于在中国的古代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应

2、用到建筑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行态上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 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 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首先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的古代建筑文化是其一大特色。木构架有很多的优点。木构架建筑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另外,它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因为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会倒而且屋也不会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的损害。最后,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中国古代建筑惯

3、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 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

4、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 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3 然后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单体造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所有的重要的建筑物几乎都是建在基座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

5、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 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 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其次我国古代建筑的中轴对称、 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 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

6、、装饰特为讲究, 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是建筑的写意山水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 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 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又为儒家所推崇,

7、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 一方面严厉的规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出于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在认同它的基础上又不断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变被新的等级制度的规定所承认,使建筑等级制度本身也发生变化。这样,统治阶级为了保存建筑系统内的差别,不得不不断改变自己的建筑样式来达到独尊的目的,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特别是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今日,曾经主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 建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于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中国建筑要发展,要进步,不能离开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们相信

8、,随着认识的深入, 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将会日益表现出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总体来说,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 , 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 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 分布地域最广、4 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 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默默坚守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让我们顿悟: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 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是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和竞争力的。建筑师不可作文化遗产的“破坏者”,而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及创作力做文化遗产的护花使者。 如果说,文化品牌是最具生命力的企业资产,

9、那么追求民族文化的企业成长将是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唤醒。因此,“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的完整意义恰恰体现在广泛的文化上,它是在新形势下对建筑文化的抢救、整理与发展; 它是对建筑历史的高水准的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及保护;它不仅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法律认知, 更是在全球文化大背景下文化与创意精致化的成功实践。所以,其意义不论对建筑界、还是文保界都十分重大和实在。古代建筑力学与艺术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曾引来古人赞叹不已的中国古建筑屋顶,如今正在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然而不久前在 2013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的轻逸俏丽和飞意流韵却在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 )建筑师们的手下

10、得以重现。 这个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大屋顶还将被送往意大利,去亮相2014 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个大屋顶来源于建筑师们对一本古旧的中国建筑专著 营造法式 的理解。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的建筑专著,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即1100 年,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全书 34 卷,357 篇,3555 条。集合和总结了当时最先进成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智慧藏于建筑没有一枚钉子终年不见蜘丝悬梁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在欧美国家使用钢骨水泥和钢架结构建筑高楼大厦之前

11、的漫长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在应用先进的建筑力学认知, 建成许多高层建筑, 它们虽经千年风霜仍傲然屹立至今。到宋代,中国古建筑技术发展到了成熟时期,宋代建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也达到了顶峰,营造法式就诞生在这个黄金时代。重建于北宋的宁波保国寺大殿,被称为营造法式活化石。因为它的许多5 做法和规制都反映了最多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内容,成为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大殿采用了复杂的斗栱结构, 斗栱与昂全部都用榫卯巧妙衔接在一起,整座大殿没有使用一枚钉子, 却稳巧有致, 具有很强的防风抗震能力, 建成后历经了千余年的风霜侵害,至今仍然巍然而立、稳健如初。这种斗拱结构所蕴含的框架结构传力原

12、则与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曾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多次探访保国寺后,认为“宋代中国力学的研究水平已经超越了欧洲” 。她说,汤姆士扬、达芬奇、伽利略等人提出的一些力学观点,在保国寺大殿中早已有所体现。比如,18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汤姆士扬通过种种实验研究得出结论,断面高宽比为3:2 时,梁的强度好,出材率也最高,刚性也不错。而保国寺大殿用材断面的比例都接近3:2。大殿的另一个奇妙之处, 就是殿中的各个角落终年不见鸟雀筑巢、蜘丝悬梁,更没有虫蛀蚁蚀。这一奇特现象一直以来引得古建筑专家们好奇、关注和研究,但至今专家们仍然未能

13、做出最后定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在建筑材料中,有一种带刺激性香味的黄桧, 散发出为禽虫所畏闻的气味;另一些人则认为, 大殿的建筑结构很精妙,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声波和气流,从而驱逐了鸟雀虫类。哲学融入屋顶寓意天人合一暗含天文数字梁思成先生曾说:“在西方的建筑体系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了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 一般坡屋顶都是草草处理, 生硬无趣, 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然而屋顶在中国却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建筑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天地人和”的宇宙观,就集中体现在了屋顶的设计上。上个世纪 40 年代之前,为中国主流建筑沿用了3500 余年的中国传统的大

14、屋顶,与世界上其他的建筑种类绝不雷同在世界上所有的建筑体系中,屋顶都是向外凸出的,唯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向内凹曲的。营造法式中介绍了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举折”:先定举高,再将桁枋按一定衰减规律向下折降,最终形成屋面的凹曲线。通过“举折”技术建造的凹曲屋面,造型飘逸舒展,犹如鹏鸟举翅,形成了古代建筑独有的飞扬和流动之美。对此,梁思成、林徽因曾评价道:“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的矫揉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及美观上皆异常地成功。这种屋6 顶全部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崇,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

15、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而除了美学上的讲究, 这种造型更是包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说和“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上的生动体现。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圆地方就是“规”与“矩”。建筑物上圆象天象规,下方则法地法矩,通过法天象地表现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而凹曲屋面形如“人”字,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暗合“天人合一”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象征, 易经中的大壮卦也同样反映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大壮卦上面的两个阴爻代表凹曲的屋顶,下面的四个阳爻代表方正的台基和屋身。根据这个模式建造的建筑外柔内刚, 曲直互补,刚健而形象生动,形成了独有的中国传统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