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76734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送别诗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送别诗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送别诗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送别诗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别诗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14 页第 2 页共 14 页送别诗专题导学案【高考透视】近几年高考出现的送别诗有: 2013 年天津卷(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 、江西卷(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 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 、福建卷(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 ) 2012 年江西卷(秦观江城子 ) 、湖北卷(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 ) 2010 年江苏卷(王昌龄送魏二 ) 、天津卷(司空曙峡口送友人与雍陶送蜀 客 )对比阅读)、江西卷(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 2008 年重庆卷(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2007 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 ?送人 ) 、2006 年湖北卷(韩琮暮春浐水送别和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比较阅

2、读)安 徽卷(刘过柳梢青 ?送卢梅坡)等。分析意象和分析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 借景抒情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 从分析典型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抒情方式以及主题,从而学习鉴赏送 别诗。【导语设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 让离别成为古代诗词的既定主题之一。早在先秦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名句。到了唐这个诗风鼎盛的时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

3、唐诗三百首开 篇便是送兄,离别诗的重要可见一斑。而宋朝又是词人迭出,雨霖铃更是以离别为 题的名作。从古至今,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走进送别诗, 去感受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知识梳理】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 、 “别”或“送别”等字眼。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陈子 昂的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 (2006 年湖北卷) 1. 送别诗的常用意象 : 空间: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灞陵亭、柳岸、西楼、南浦; 时间:黄昏、月夜、秋天; 景物: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歌曲: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

4、折杨柳(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 送别的代称。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A折柳赠别典型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 诗经 ?小雅?采薇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踏莎行 解说: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 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 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

5、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 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B挥泪泣别典型诗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呤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蝶恋花 解说: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 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 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 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C借月咏别 典型诗句: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

6、殊蝶恋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解说:月亮是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在古人的观念中, 月亮具有柔美的特性。 月光笼罩在夜幕下,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宁静安详、朦胧柔和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 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 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另:月亮的别称玉盘、玉兔、玉壶、玉魄、婵娟、嫦娥、蟾宫、冰轮、皓魄、桂魄、金镜、 丹桂、素娥等D芳草惜别 典型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

7、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解说: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诗人常以连绵 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E把酒饯别 典型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李白送殷淑第 3 页共 14 页第 4 页共 14 页解说: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 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F唱歌送别 (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8、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 下西楼。 离别诗表达的情感 送别诗有着浓重的情感,或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具体表现在如 下方面: 依依不舍之情 。如杜牧的赠别(其二) 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 人眼中烛芯变成了 “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 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另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 送沈 子福归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祝愿劝慰之意 。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 朋友的朴实话语中给人一种信心和力量; 借送别言志。 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

9、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 游天姥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孤寂惆怅之心, 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2006 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 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 身世命运之感。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如王昌龄, “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 想建功立业: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 别刘谞) 3. 常用手法 A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 抒胸

10、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 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 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 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 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 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B借景抒情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 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 上

11、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 “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 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C 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 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 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 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D 想象(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 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

12、朋友 的留恋和关切。如 2012 年江苏卷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 “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 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如 2013 福建卷:三、四两联 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天津卷: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 艺术手法。) E修辞:比喻、拟人、烘托、反衬、对比精讲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与双调?沉醉东风以练习形式解决,再以高考真题及早读 晚练资料练习巩固。送沈子福归江东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懂诗歌内容并体会

13、作者的情感 2、鉴赏本诗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探究、融会贯通、以点带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珍视珍贵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难点 :艺术手法的赏析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课前感情铺垫:课前播放送别一曲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从古至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千的一件 事,“离别”也是历代诗歌永久的主题,然而由于时代、诗人的个性和经历有所不同,送 别诗往往内容各异、情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近王维,去感受他那份离别深情。二、初读感知 (1)一读正字音罟()师临圻( q)( 2)二读读情感 三

14、、赏析诗歌内容与情感 问题(一):请同学们运用敏锐的视觉, 找出诗中寓意离别的意象 . 1、杨柳 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 的意思 ; 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依依惜别之情。 到隋唐两宋更盛。折杨柳 唐代典故:灞桥折柳。 现代歌坛李叔同的送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 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2、渡头送别之地第 5 页共 14 页第 6 页共 14 页问题(二):除了“杨柳”、“渡头”这些比较典型地表示离别的意象以外, 我们还 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品到离别的意味呢? “行客”、“罟师

15、”、“临圻” 深入:“行客稀”的“稀”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渡头非常的凄清, 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小结:概括前两句诗的诗意写了送别之景,可概括为“别景凄凄”;那么按照诗 歌一般的章法,前两句写景,那么后两句抒情。下面我们继续看诗歌的后两句是如何抒情 的。问题(三):“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请同学们展开联想, 把这两句诗 转化为一段描述文字 . 并体会文字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 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一样无边无际。 诗人忽发奇想: 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

16、处不在的春色,弥漫于大江南北 , 跟随你一同 归去吧 ! (依依不舍、依恋;可概括为“别情依依”)四、深入探究 (一) 分析讨论 : 在末尾两句诗中 , 诗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写送别之情?这样写有什么独 特的效果 ?请简要地分析 . (1) 手法: 比喻、化虚为实、以景喻情 (2) 把抽象无形的相思比喻为具体有形可感的春色,(3) 形象生动且境界浑然辽阔,情与景 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 使得此诗感情基调哀而不伤。 作用/ 效果/ 好处 = (2)+(3)(二)举一反三 请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下面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讨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只恐双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