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75741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一案三单”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隆中对教学设计(两课时)【教材分析】出师表 是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二过程与方法学习“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

2、进步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重难点突破】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2. 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课时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2 第一课时一情趣导入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 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 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 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 ,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

3、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这就是出师表。 ( 出示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 (三国志 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 181 234, 字孔明,琅邪阳都 (今山东沂南) 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 常以管仲、 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2. 文体知识: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相当于现代的书信,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求写

4、得辞情恳切,委婉动人本表是公元277 年(蜀汉兴建三年)三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伐魏是上给蜀后主刘禅的表,为前出师表 ,后在 228 年(建兴六年)11 月,再次出师伐魏时又上书给刘禅,为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就是前出师表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 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

5、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三积累文言词汇( 一) 通假字1.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3 2.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3.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的意思( 二) 古今异义1.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2.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 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3.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身份低微, 见识短浅今义: 现指品质低劣下流4. 猥自枉屈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5.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6、今义:十分憎恨6. 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指激动感谢7.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古义: 普通的百姓今义: 用布做的衣服8.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9.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 奔走效劳今义: 速度快(三)一词多义1中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2道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3分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 n)4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可是,转折连词)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5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以遗陛下(给予,动词)4 6有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尔来二十有

7、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四)词类活用1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远,疏远2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4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5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6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7陟罚臧否臧否:形容词做名词,做善事恶事的人8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四通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及结构。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 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3. 学

8、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4.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 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 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明确:追述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来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3) 在说明出师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明确: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第一部分( 15) :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 67) :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 89) :分清责

9、任,表明决心5 五课堂小结出师表 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 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1提问词语的含义,指名学生回答词解。2回顾上节课所学,师生共同回顾文

10、章内容。二精读课文,深入分析。(一) 第一节研讨1.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明确:不利客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有利主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3. 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明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小结: 这一段开篇便说“先帝”,伤痛极深,寄寓极深, 由此振起全篇在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 再说群情,提出“宜”与“不宜”作为告诫指出广开明路,继承先帝遗志, 并发扬光大,是存亡图强的关键是总的建议全文的主旨就在与此( 二) 第二节研讨6 1. 作者

11、在本段从哪个方面提出建议?从哪几个具体方面提出的?明确:从法度方面: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宫中府中, ” 要法纪严明“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 提出怎样的劝诫?明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小结: 这一段作者表明自己的忧虑在于“作奸犯科”,具体说明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关键在于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也是坚持贯彻、行之有效的办法,故着重指出这一段总说宫中、府中,下面是分说宫中、府中。( 三) 第三、四节研讨1. 这两节从哪一方面提出建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有什么好处?明确:从任用人才方面,主要举荐贤人郭攸之、费棉、董允等此皆

12、良实,志虑忠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 概括 3、4 段的内容?明确: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小结:以上两段承上分说宫中、府中,推荐文臣、 武将,谆谆劝勉, 是怎样“开张圣听”的具体化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 年( 234263) ,主要原因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 四) 第五节研讨1. 第五段提出什么建议?从具体哪些内容说明的?明确: 亲贤远佞的历史经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先汉兴隆的原因后汉衰亡的原因刘备对此有所警惕推荐贤臣,并希望亲信他们,以兴复汉室2. “汉室之隆,

13、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明确:“亲贤臣;远小人”7 小结: 本段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寥寥数语,提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举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意味深长,十分得体( 五) 第六节研讨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明确:“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郁一年矣”小结: 本段述身世, 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六)第七节研讨1.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明确:“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 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

14、子?明确:“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这一段是为下文“遗诏”张本,为被定中原做准备,上文千回百折的铺垫,至此终于点出“出师”一事,非常有力( 七) 第八、九节研讨1.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明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 第八段临行前写了哪些要求和嘱托?明确:要求刘禅委以重任;交代留守人的职责;对刘禅的希望;以感恩做结小结: 这一段诸葛亮从对自己、对群臣, 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对自己要求着重“讨贼”, 对贤臣要求着重“进言”,对后主要求着重“自谋”由己及人,情词恳切, 负有责任感三回顾全文,

15、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1. 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8 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是为了保证北伐的顺利进行。文中还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目的是让刘禅知道开创基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竞的大业。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此言辞充满殷切之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2. 言辞质朴无华,恳切感人。全文六百多个字,先后十几次提及“先帝”,多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 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竞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

16、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词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不卑不亢,极为得体。四总结全文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竭尽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和知恩图报的心情。历史的车轮已经呼唤一个新的时代,但是,诸葛亮的人格力量是永远的楷模!【板书设计】出师表诸葛亮广开言路语重心长严明赏罚情真意切亲贤远佞质朴无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教学反思】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 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 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