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70936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生平及艺术特色(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 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指柳永)为舆台矣。”,柳永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的比较和争论: 历代诗馀卷115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李清照 柳永的词 “精通音律,词语尘下”。苏轼

2、的词 “句读不茸之诗。”叶嘉莹 柳永 是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者之 间的一个枢纽,他“既是文学家,又是音乐家,同时还是一 个浪漫的人从他开始,文人填写的长调出现了”,“他 把词从闺房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中”。 东坡 词的开阔博大正是从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得到了启发。“把词写得像诗一样,可以抒写自己的逸怀浩气了”。是词诗化的高峰。,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 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 生如梦

3、,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 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鹧鸪天 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 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 雨,谁

4、复挑灯夜补衣。,苏 轼,定风波,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 反对王安石新法,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行政长官。,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兴学校之举, 上万言书论新法不当,在策试进士试题中借古讽今,影射王安石。,作者简介 苏轼,王安石“素恶其议论异己”,至此更为愤怒。苏轼遂自求外任。1072年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170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作者简介,1084年,神宗手札,移于汝州安置,苏轼自请移居常州。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苏轼被召还。官至中书舍

5、人、翰林学士。因不同意尽废新法,1089年又出知杭州。浚治西湖,兴修水利,有德于民,民家有画像。 1090年召还为翰林承旨。后又任兵部尚书,迁任礼部尚书。1093年宣仁太后死,宋哲宗亲自主政,重新推行新法。,作者简介,御史检举苏轼旧所起草的诏制对变法派多所攻击,其中有“民亦劳止,愿闻休息之期”等语,矛头直指宋神宗云云。苏轼因而于1096年被贬惠州“安置”。 1096年又被重新“安置“到儋州(今海南省西北部)。1100年宋徽宗即位实行大赦,苏轼才得以渡海北上,辗转回到常州居住。次年即病逝。卒谥文忠。,苏轼,苏轼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词、文、书、画皆通的大文豪。散文气势纵横,豪放自然,如行云流水,与

6、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题材丰富,风格清雅,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的新风气;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境界,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苏轼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枯木怪石图苏轼,竹石图,竹石图,竹石图,米

7、芾画史: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词的成就,1、 第一次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词从“花间”、“樽前”、的“艳科”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人生。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至苏轼而又一变。 纪昀四库提要总目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指柳永)为舆台矣。南宋胡寅 酒边词序,2、以诗入词,另创豪放词派。 豪放飘逸苏词既能写景抒情,又能叙事说理,还运用了 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展现了豪迈的情

8、趣和超 迈的胸怀,使词成为“新天下耳目”、“极天下之工” 的“天地奇观”。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 3、突破音律限制,语言清新自然,流利畅达。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陆游老学庵笔记:“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定风波创作背景,元丰五年(1082)春天。苏轼因“乌台诗案”贬黄州(今黄冈),处境险恶,生活穷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前期 以儒家思想为主,充满

9、了入世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后期 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佛、道思想占据了主流,外儒内佛。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精神是在贬谪黄州以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苏东坡这首定风波是借题发挥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词有小序:三月七日这一天,作者和一些人因 事到沙湖,回归途中遇雨,不巧的是

10、雨具已被先期 拿走,同行的人都无法避雨而狼狈不堪,只有苏轼 毫不介意,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上片借自然界骤然而来的风雨象征现实的政治生活,词人通过三组形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他履险如夷、不为外界一切侵扰所动摇的胸襟与学养。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身心深处得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而是一种平和宁静、绝不激动的心态。,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下片写对人生的深刻体会。“回首向来萧瑟处”指刚

11、刚经历的“风雨”、“微 冷”、“斜照”,但它们都已经“归去”,剩下的是“ 也无风雨也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 之若素,则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中都是一样 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无疑这是禅学的影 响,即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金刚经第五品)苏轼正是在这 种禅宗境界中得到超脱。,艺术特点,1风趣幽默的行文笔调。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用轻 松幽默的笔调写景叙事,反映了诗人在生 活中极为超脱、乐观的处 世态度。“竹杖芒鞋轻 胜马”这句,就有点俏 皮的味道。,2言在此而意在彼,定风波借自然界的风波写。如果联系作者的经

12、历来分析,就能够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了。毋庸置疑,自然界的风雨会给迎风冒雨赶路者以折磨和考验,况且没有雨具,又天气尚寒,如此镇定自若,已经很难得。,而政治领域的“风雨”常伴着血泪、牢狱与死亡,其残酷有胜于自然界的风雨不知多少倍。由于对王安石变法持异议,苏轼屡遭打击;由于“乌台诗案”,他遭受诬陷,处于落泊潦倒之中。尽管如此,他仍豁达自在,处变不惊,苦中作乐,不沮丧消极,实乃可敬可佩。此词颇能见出作者乐观、超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画意 诗情 哲理,前赤壁赋苏轼(北宋),湖北黄冈赤壁,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13、,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 词内生动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的傲岸和自甘寂寞,正是作者自己的性格和心情的反映。】,“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给李端书的信,课文分析,写江上月夜泛舟赤壁的超然之乐 。,一幅清新秀丽、广阔明净的秋江月夜图,笔触轻快欢乐、神情飘然欲举,景物,月、水、风、舟,淡雅朦胧,人物,外貌、神态,整体效果:,人与自然 和谐亲近,轻松、愉悦和惬意,内 容:,色 彩:,活动,心与境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作者

14、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的心情。,思考: 1. 课文由乐转悲是怎过渡的?(即作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2、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你能举出13句这方面的诗句吗?,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桂棹”、“兰桨”,“溯流光”,身处逆境而不屈服,品格高洁,“望美人”,终生追求的理想,喻托,洞箫吹和,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启下:主客问答,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第三段,曹孟德,人生幻 灭之

15、悲,“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偏舟, 举匏樽以相属。”,“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 托余响于悲风”,“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今安 在哉!”,“固一世之雄”,吾与子,“天地之蜉蝣 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希望,无奈,对比,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追忆历史人物的成败,慨叹人生的短促渺小,借客人之言道出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这 是人生幻灭的悲情的低谷。,第四段,以苏子的回答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悲哀情绪得以消解,再次显示出作者超然物外、旷达飘逸情怀。,第一层(“苏子曰”“而又何羡乎”)触景生情,就眼前

16、水和月 做比喻,发表议论。,第二层(“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表现洁身自爱的 高尚品质。,第三层(“为江上之清风”段尾),认识飞跃,思想矛盾解决了,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水和月的变与不变比喻人在宇宙中也存在着变与不变的道理:个人在宇宙的长河中是脆弱和渺小的,但个人创造的价值(如精神)和人类的生生不息却能长存。 既然物与我都有一个暂存与永存的问题,就无须再为人生短暂与长江无穷而悲伤。,苏子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月亮总是那样的有圆有缺,可是他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我们有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成了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悦目的颜色,拿它无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就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美景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