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63806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教学论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论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论教案2006 2007 学年 第1 学期教研室理论教研室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 级本 科授课教师张国伟职称职务副教授教材名称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2006 年 9 月 1 日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绪论2 2 一、授课时间:第3 周,周 2 ,第 123 节二、授课题目: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三、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主要特点。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五、重点、难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六、教学方式、方法:讲授式与讨论、探究式教学相结合七、基本内容:第二节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全面提高学生的

2、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概念。素养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巧、才能、品格。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课标的一个核心概念。素养与素质这一概念相比,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二)语文素养的模型建构操作层听、说、读、写实施层知识、语感、技能、思维动力层动机、态度、意志、习惯基础层知识视野、智力个性、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学科教学目标四部分(1)关心动机态度(2)思考力判断力(3)技能(4)知识理解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

3、绪论3 3 冰山模型( 1) (2)为隐性学力,(3) (4)为显性学力。语文素养的四个层级1 听、说、读、写(显性言语行为)2 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感、思维(知能因素)3 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直接心理因素)4 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知识水平(背景要素)(三)语文教育与终极关怀念课标。专题讨论实施层内容分析一语感(一)定义1、感受论定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千山万壑赴荆门。千?群?2、直觉论定义: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乐感、棋感、球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她也是一个漂亮的姑娘。3、同化论定义: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同化理论,皮亚杰心理图式。同化顺应。广告最能体现图

4、式理论。职业女性,成功男人。(二)特征1、语感的心理特征(1) 动态行为特征。迁移古诗意象,明月、红梅等,负迁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你这没骨气的文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2) 静态结构特征。图式语言的极值效应。天净沙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绪论4 4 败落的山神庙破落的山神庙语感图式言语心理结构心理图式具有开放性语感佳者更爱看书追求更为丰富的语感图式。2、语感的言语特征心理特征外化为言语特征。从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 (语言内容加语境内容)说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怎么说。诗歌朗诵: 40% 内容+60% 朗诵。(三)观点: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1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一般人

5、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家诗人未必精通语法。我很悲剧。繁漪井水不犯河水。(一国两制)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克林顿;对,牛弹琴(周恩来) ;帽子在重庆。3语文知识思维技能从属于语感。二、语文思维(教会学生思维郅庭瑾)(一)定义。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二)特征(林崇德申继亮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听说读写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绪论5 5 1敏捷性。李敖,王八蛋。歌德,我恰恰相反。肖伯纳,饥荒的原因。脱口秀。郭沫若一夜读完红楼梦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李白斗酒诗百篇。滕王阁序兰亭序2灵活性改卷合小分。查无实据

6、事出有因。屡战屡败。好书耐抽读。先看后记。3创造性:对中学生来说许多时候模仿本身就是创造。难老泉永州八记(游黄溪记)登徒子好色赋早发白帝城三峡盛弘之荆州记赤兔之死4批判性成功是失败之母。(周谷城)黄鹂不买来放生。木兰的脚。于漪。5深刻性挖根源一针见血,张国焘私心。一语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而为天下笑者,何哉。三语文知识语音语言知识词汇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绪论6 6 语法言语主体构成言语知识言语环境 交际语境、背景语境言语作品 形式、内容。文学语文文化知识文字 训诂 音韵典籍 24 史、资治通鉴成语 差强人意、明日黄花、倾国倾城、信口雌黄书法四、语文技能(一)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前

7、者包括认读、书写、谈话,后者包括记忆、注意、联想等。(二)语文技能与语文能力的关系技能是某一方面,能力则往往就整体而言。会说未必会读会写。茨威格与青年。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一)应用能力的培养1应用能力的情境性特征交际语境(场合、对象)背景语境(文化、种族)入乡随俗。教学宜积极引入语境概念。荷塘月色黑影。喜马拉雅孩子不能没有父亲。 (文化背景)小学二年级教材:小象跑步输了,没跑过兔子、鹿和羚羊,爸妈怎么劝,同伴怎么劝,自己怎么说。2 应用能力的过程性特征怎样阅读写作交际。如何鉴赏诗歌。音节、语义、形象、意蕴。3 应用能力的综合性特征。张国伟教学文件

8、语文教学论绪论7 7 宁洪彬课前讲、听、记、复述故事。乌鲁木齐:失火救火,自交罚款,社会舆论,领导道歉,另家企业聘请。尊严话剧。应用能力的合作性特征。讨论、小组活动、办手抄报、互改作文。(二)审美能力的培养(新的生长点)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张永昊语文教学美学论宋其蕤语文教育美学论李戎讨论审美构成:语言、书写、形象、情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诵读之美:节奏、结构、情感、氛围、言语。(三)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1探究是人的潜能看门缝,桃花源记,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指南针、三角形。2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1)问题意识。为什么写小弗朗士。孔乙己中的童年视角。琵琶行为什么不再写第二首

9、曲子?学生的问题再愚蠢再幼稚,也值得赞赏,学生质疑精神必须呵护。油画国画,青春期,象棋围棋。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把质疑权还给学生,念教育新理念4 美国教授的困惑。(2)实践能力你最喜欢哪一句动手动脑都是实践(3)开放视野发散思维一块砖能干什么?花为什么会开念教师角色138 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绪论8 8 3培养探究能力要发扬三种精神(1)怀疑精神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胡适王羲之画扇;折扇宋代由日本传入我国鲁智深,金老儿,二胡宋代并未流行“他人亦已歌”已字的含义。(2)探索精神318 真相(3)求实精神美国预言家:我错了。 2003年中国经济启功认错。4协调探究学习中的三

10、种关系(1)理解与探究孔雀东南飞婚嫁习俗: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赵云娶嫂,卓文君司马相如。(2)自主与合作国际空间站,阿尔法项目,人类基因组,非典。(3)解疑与存疑天山景物记雪莲、野马荷塘月色月夜蝉鸣。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一)语文课程的共同性与基础性11920中学的国文教学陈启天需要学生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模范文。2国外皆规定中学生必读篇目,无论放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进行,都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3大纲基本篇目朱自清: “我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经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

11、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绪论9 9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欣赏而止。4语文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而非最高要求思考:你列名单,会列哪些内容为必读篇目。课堂讨论。附录: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1莎士比亚:麦克白哈姆雷特等2美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等3马克吐温:哈克贝里 ?芬4圣经5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6狄更斯:远大前程和双城记7柏拉图:理想国8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9霍桑: 红字10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11梅威尔: 墨比 ?狄克12奥威尔: 198413索洛: 沃尔顿14弗洛斯特:诗歌15惠特曼:

12、 草叶集16菲斯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7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集1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9亚利斯多德:政治学20狄勒里:诗作21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22福克纳:各种著作23赛林格: 麦田守望者张国伟教学文件语文教学论绪论10 10 24德?道克威尔:美国的民主25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26爱默生:诗文27马基维利:王子28弥尔顿: 失乐园29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30维吉尔: 伊尼德(二)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山一水一圣人(三)课程的开放性有序性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八、参考资料:九、课外训练安排课堂讨论对语文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言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认识课外布置自读传统语文教材十、自学指导安排十一、实践环节安排十二、预习安排十三、教学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