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课件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52758400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荷塘月色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PPT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 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 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色。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

2、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 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 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 、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等。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 在保全下来的为 安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

3、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1948年6月18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的 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 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 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 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 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4、?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 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 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 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荷 花月下荷塘采莲图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

5、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

6、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2、综合、归纳。 荷塘月色第一大段落(不宁静静 ) 第二大段落(静受干扰)第三大段落(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 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第四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 、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第五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 吵闹作一转折第七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

7、采时 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 幽静荷塘形成对比。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 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3文章结构表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结构现实带门 出去走在 路上 月下 荷塘塘上 月色江南 旧俗推门 进来塘的 四周颇不 宁静淡淡 喜悦淡淡 哀愁淡淡 喜悦淡淡 哀愁无限 慨叹惦记 江南无法 回避幽雅 宁静 朦胧月下的荷塘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缕缕 (通感)颤动( 比喻、拟人)看不见的 脉脉静动幽雅宁静( ) ( )

8、( )(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结构详解荷塘上的月色( )( )月光月影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叶: 田田上静1、 月下荷塘花: 多姿 香: 缕缕 波: 凝碧素 淡 宁 静动2、塘上月色月光: 泻青雾:浮 洗叶花:月影:和谐朦 胧 和 谐(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3、四周景色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静清 幽 热 闹

9、动下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 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 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

10、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 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 ”的自我调节。

11、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 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 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 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 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 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 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 处”之情呢?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 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 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 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 的

12、段落)。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 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 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 ,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 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 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 妙处”。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 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 感”。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3、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 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 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 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 如,说某位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 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6、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这”是指什么?“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 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 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

14、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 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晴却有情。”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 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 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 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 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 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 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 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 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

15、之间 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 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7、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 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 ,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8、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 ,其好处是什么? “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 , “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 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 9、“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 二字。

16、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 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另外还有一些比喻,如:描写荷花的“袅娜” 、“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艺术表现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 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