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51132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9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导入: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而立意又是一篇作文的关键。一篇考场作文如果所选的立意角度偏离,就很容易被判为偏题作文。其结果是:不管语言多美、形式多好,都很难获得高分。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的把握材料主旨,找到符合题目要求、又适合自己写作的立意角度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3分钟,多材料作文的 审题与立意,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确的原则、方法对多材 料作文题进行审题立意教学重点:1、了解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2、学习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种方法的理 解和实战运用。1分钟,一、遵循三大原则(3分钟)

2、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要有整体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最忌讳根据材料局部“断章取义”。,2多向性原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立意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做到: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二、掌握两种方法1、求同法。(12分钟)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它们的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3、。,分小组利用求同法讨论下面的作文题(小组长负责写下本组的讨论结果)时间:5分钟 第一步:先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 第二部:再比较几则材料内涵的共同点,找到作文的立意。,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材料一: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材料二: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材料三: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几乎家喻户晓,如

4、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材。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师生交流分析 材料一: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材料一强调:“长跑比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如果急于求成,则有可能会输掉比赛;,师生交流分析 材料二: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

5、。,材料二强调: 磨合新车,欲速则不达;,师生交流分析 材料三: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几乎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材。,材料三强调: 培养人才,拔苗助长的做法危害大,要循序渐进。,师生交流分析 : 材料一强调“长跑比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如果急于求成,则有可能会输掉比赛; 材料二是说磨合新车,欲速则不达; 材料三是说培养人才,拔苗助长的做法危害大,要循序渐进。 从三则材料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急功近利要不得。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凡事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或者循序渐进才能成功。,2、互补法。(15分钟)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或

6、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或者各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使它们互为补充,从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分小组利用互补法讨论下面的作文题(小组长负责写下本组的讨论结果)时间:5分钟 第一步:先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 第二部: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使它们互为补充,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登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站在山巅,可以饱览美景,可以思考人生。于丹教授登泰山的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易中天教授的感悟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

7、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师生交流分析:2分钟 材料一“山登绝顶我为峰”是一种即使前路坎坷、曲折,也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气、霸气、勇气和韧劲 其内涵可以概括为: 要有奋勇争先的豪迈气概 要有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劲头 要有敢立潮头,做社会变革者的勇气 要有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豪气 成功属于不屈不挠者 ,师生交流分析 :2分钟 材料二“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

8、一个脚印”是对人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一种尽志、尽力则无悔的心境,其内涵可以概括为: 做任何事情都重在参与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力所能及无遗憾 量力而行,尽力就可 享受过程,人生也别有洞天 ,互补法分析,全面理解材料,寻找最佳立意:4分钟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丹强调志向、勇气,易中天强调行动、心态。这两者都是一个人成功或快乐的前提,我们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就可以立意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勇攀高峰;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佳作赏析(5分钟)成功之花属于不屈不挠者人生就像登山,有的人能一鼓作气到达山顶,而有的人爬爬歇歇,不屈不挠,最终也爬上山顶,目睹了“会当凌绝

9、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领略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胜境。前者,“敢为人先”的气概值得称道;后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值得赞赏。成功之花同样在不屈不挠者面前绽放。,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付出。“圆梦八金”这是美国键儿菲尔普斯创下的辉煌。当我们看到那矫健的身躯在水立方中驰骋时;当我们看到那金镶玉拴住他的脖颈时;当我们看到那充满春天般的笑容时。我们是否曾想过在那金光闪闪的背后,他的不屈不挠的付出?其实菲尔普斯的八金梦并非偶然,正是他的努力所得,而那金牌便是对他付出的肯定。感动中国,赢得世人尊敬的谢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的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方面的

10、付出,开创了祖国航天事业的灿烂前景。,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坚持。爱迪生是世界发明大王,有谁知道他的每一项成功所花的心血?他为了研制灯丝,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研制蓄电池花了9年的时间,实验了9000多种材料,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后连他最好的助手也都坚持不下去了。可是爱迪生,他不屈不挠的坚持着,最终成功之花在他面前绽放。西汉的司马迁为了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花了18年的时间,写成史记;清代的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巨著红楼梦。如果司马迁、曹雪芹没有不屈不挠的坚持写作,难道会有这世界名著的诞生?,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拼搏。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110米跨栏冠军刘翔在2008年奥

11、运会中,因脚受伤退出比赛的赛场。刘翔是否是失败者呢?不,他不是失败者,他依然是个胜利者,依然是我们的骄傲,依然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虽然受伤退出赛场,但那只是暂时的,他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犹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依然会不屈不挠的拼搏,依然是我们心中的榜样。成功之花依然会在他面前绽放。鲁迅能够在文坛上吒咤风云,因为他曾不屈不挠的拼搏;霍金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因为他曾不屈不挠的拼搏;武则天能够成为一代女皇,因为他曾不屈不挠的拼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殊不知只要你不屈不挠的付出、不屈不挠的坚持、不屈不挠的拼搏,成功之花就会在你面前绽放。,小组讨论并点评本文成功的地方 教师点评:作者巧妙地将手

12、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分别以主体段各段的中心句“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付出”、“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坚持”、“成功需要不屈不挠的拼搏”领起各段,多侧面、多角度的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从而集中鲜明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题“只要你不屈不挠的付出、不屈不挠的坚持、不屈不挠的拼搏,成功之花就会在你面前绽放。”。文章段落之间匀称整齐,分布恰当,思路清晰,给人很强的外在结构美感,更让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总结:(2分钟)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整体性、多向性、筛选性)和方法(求同法、互补法)。另外, 考生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即别人少有顾及而自己却感悟最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的角度。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这一要求,使观点有出处、有来由,言之有理,容易得到阅卷人的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