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2749012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舒德森《发掘新闻》读书笔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舒德森的发掘新闻Discovering the news-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 Michael Schudson 本书以社会学为背景, 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 故事模式 ” 与“ 信息模式 ”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 客观性 ” 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

2、所推崇Michael Schudson ,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社会学学者之一,资深教授。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传播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及其历史、大众文化。著有:Discovering the News(1978) 、The Power of News(1995) 、The Good Citizen(1998)、The Sociology of News(2003) 等多部论著。其中发掘新闻为他的成名作,开创了美国新闻史研究的社会科学流派,三十年来历久不衰。读后收获在知识论上主要有二个方面;在方法论上, 对于如何提问、 如何写书、如何论证观点有了直观的

3、观摩。此外,读书过程中的那种欲罢不能、如饥似渴、和把书读薄的感受也是一种重大收获。我读此书在知识上的收获是跟随作者以社会学的视角,把 19世纪初到 20世纪末的美国新闻史梳理了一番,以及对以前一些概念性的新闻理论感性地、系统地再次认识一遍。此书在绪论部分, 作者提出一系列问题: 新闻的客观性是如何形成的?为何要客观?不客观的新闻是怎样的面貌?如今所有的记者都习惯接受的客观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要认同“新闻客观性 “?我们所处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时代?新闻机构是什么样的组织机构?为何要维护“新闻客观性 “这个职业理想?开篇就一连串的提问, 首先带给我的一个阅读感受是这个作者是真正在观察社

4、会、新闻业的人, Schudson在思考,在别人看起来耳熟能详、不假思索接受的东西,Schudson敢于去质疑,去探究这个为什么。有必要提一下,他的核心问题不是 “报纸是否客观 “,而是要问清楚 “为什么这些问题大家耳熟能详?“ 他探讨这个问题的时间范畴是从19世纪初到 20 世纪末,正是美国新闻史上党报时期结束到调查性新闻、新新闻主义新闻、倡导式新闻等时髦新闻涌现期。这个时段的确定, 也是因为在党报年代的报纸根本不屑于谈客观性,党报代表着某一党派的观点,这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毫不奇怪的。书分 5 章,第一章从19 世纪的便士报讲起。这是因为现代新闻业的新闻理念的本源是与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化和城

5、市中产阶级的崛起相互关联的。便士报的产生、盛行就是这种时代的社会产物。19世纪 40 年代电报的发明,通讯社的诞生一起成为新闻业要呈现客观、中立、不偏不倚新闻的载体。到了19世纪末,对于大报而言,“讲好故事 “比报道新闻要更重要,此时出现了Joseph Pulitcer 的 New York World 和 Hearst的New York Journal,以及稍晚诞生的 Auch 的New York Times三报鼎立,各自占据娱乐和信息需求的读者群,第二三章即展示了三家报纸的兴衰史和探究了为何在黄色新闻风行的时代,时报逆风成长赢得了巨大声誉,而世界报则创出了新闻史上经营最佳的巅峰之一。 20

6、世界 40 年代开始的冷战,使得世界陷入了僵持的冷战时代,以美国精神、 美式民主为推销品的美国政府和美国媒体的新闻战,使得客观性再次被新闻业和美国政府奉为圣杯。第四章旨在揭示为何曾经被新闻业抛弃的传统新闻理论 -客观性又被重新拾起来呢?其中的奥秘,在 Schudson看来,缘于公众对民主市场社会失去了信心。第四章结尾的一段文字,尤其令我击节称叹:“新闻从业者之所以如此信奉客观性“, 一方面是因为想要这样做、 必须这样做;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大众深深怀疑和无所适从的情况下,他们需要一种逃避。Thomas Mann曾经写道: 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就为什么、目的何在等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这席话不得不让

7、人正视。客观性作为一种理想,在过去乃至今天都常常被用来作为权力的掩饰,有时甚至是用不诚实的方式去掩饰。但,客观性的根源并没有那么肤浅,它不是用来为权威、 特权提供掩饰而是用来掩饰我们在凝视时代社会时眼神中流露出的失落感。“ 我忍不住写下 “美妙的文字、 深刻的思想 “的旁注; 在写读书笔记的此刻我不禁去用新闻理想的 “理想 “二字去替换 “客观“。如果替换了,那么这种批判思考的逻辑依然成立。20世纪 30年代被各领域广泛引用的“客观性 “到了 60年代成了美国社会一个带侮辱性的词汇。 为何发展成这样? “客观“一词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向着什么方向在变?在第五章,schudson例证如下,在30

8、年代反对客观的人来看,客观报道罪过在于不完整,而到了60 年代则成了歪曲事实。这种观点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时代、 社会的道德危机。 60年代电视新闻杂志 60 分的 Walter Cronkite每晚的片头 “事实就是如此 “过于自大,观众也不认可“讲述事实真相 “这样的说法。书中,引用了李普曼大量的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李普曼对事实和真相的区分, 对精英式民主的解释、对大众式民主是种幻象的揭露和论证,都十分精彩。作者 Schudson认为, Lippmann是客观性理想最睿智、 最强势的代言人。 在 Public Opinion 一书中李普曼揭示了 (他那个时代) 人们追求客观性背后的情感驱动

9、:“当我们的头脑深刻意识到人类思想的主观性时,我们的心灵却前所未有地迸发出对客观方法的热情“。在 Liberty and News 一书中,李普曼警告当时的美国新闻界 “西方民主今天面临的危机其实是新闻学的危机“ 共识的制造者竟是放任的私人企业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民主是否能生存?报业的问题直接牵涉到了民主政府。以前仅仅机械的知道“拟态环境 “ 意见领袖 “新闻专业主义 “这些术语,放在书中第四章中的故事性叙事和层层推进式论证,读起来兴趣盎然, 豁然能串联起来。 报业和政府有什么关系?拟态环境和真相之间的差异有何重要性?李普曼的分析令我肃然起敬。“当人们失去对周围现实的掌控,就会不可避免地沦

10、为宣传煽动的受害者。当受众无法独立地获取信息时,社会上的江湖骗子、 好战分子和恐怖分子就会大行其道。在一个新闻均为第二手、证据模棱二可的社会中,人们不再对真相做出反应,而是简单地对意见做出反应。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报道、谣传和猜想营造的拟态环境。“ 人们进行思考的全部参考都来自于某人声称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样子。这是多么可怕! !读到此处,不禁想起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小说中男主人公每日的工作内容就是修改报纸,因为报纸是社会的集体记忆的基础。他的工作就是扭曲事实、 根据意图修改当日乃至过往的报纸,用书报销毁查禁、 报纸重新印刷这些手段以使得弥天大谎撒地更真切些。我模糊地认为李普曼和奥威

11、尔的思想在某处有着叠合, 很可惜我还没有查证出来,李普曼作为专栏作家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时期是20世纪 20-40年代,奥威尔小说出版的时间是1948,应该说他们是有着共同的社会体验的。对“真相 “事实 “意见 “社论 “评论“这些我们熟悉地名词,读后此书一阵子,在我的大脑中不禁有了怀疑的勇气和兴趣。“ 新闻从业者必须像其他真理寻求者一样,学会相信自己、相信同事、相信世界,包容世界,但同时又要怀疑自己、怀疑同事、怀疑世界的表现,不迷失于世界。 ” 这样一段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就出现在舒德森的名作发掘新闻的结尾。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舒德森本人对新闻从业者的未来与坚持多少也有点茫然无措。也许这也告诉我

12、们, 舒德森的这部著作之价值是在“ 发掘” ,而不是重新建构。正如这部作品的副标题“ 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 ,舒德森的杰出之处就在于把美国报业(也部分包括广播业)纳入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视域来加以考察。全书提取了号称是美国新闻界“ 不死之神 ” 的“ 客观性 ” 这一概念,条分缕析,揭示出这一概念跌宕起伏的创建、接受、冲突与维持的过程。全书共分五章,外加一个绪论,每一章节都围绕着“ 客观性 ” 而展开,同时又循着这一概念,串联起整个美国报业从便士报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水门事件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读过这本书,更明白即便是在美国,“ 客观性 ” 概念也不是铁東一块。甚至于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政

13、党报刊时期),新闻界对其是不屑一顾的。问题立即就出现了: “ 客观性 ” 是何时出现并被新闻界所接受的?新闻界为什么会接受这一概念?也许回答前一个问题相对是简单的,只要我们不把时间具体到某一个点。而对于后一个问题的回答,从某种意义上就向我们展示了“ 讲故事 ” (新新闻主义)与“ 提供信息 ” 这两种趋向是如何被取舍的。这也恰恰是 “ 客观性 ” 逐步确立的过程。以提供信息为己任的代表就是纽约时报,直到今天,它也依然是美国新闻界的一根标杆。舒德森毫不吝啬地这样说道:世界报或许为现代发行量巨大的新闻业确定了步调,但1896年之后, 纽约时报建立了新闻业的标准。这个标准很大程度上可以表述为“ 客观

14、性 ” 。 舒德森对此是这样解释的客观性意味着: 如果按照专业集体的既成规范对世界进行陈述,那是可以相信的。事实已经不再是世界本身的呈现,而是对世界的共识的表述。个人觉得这个解释很重要,甚至基本上回答了我国新闻界曾经有过的“ 事实真实 ” 与“ 本质真实” 的争论。然而标准的确立是一回事,践行这个标准又是另一回事。在一战后, 客观性确实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种“ 意识形态 ” , 但是随即便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隐形危机。这种危机便是舒德森在书中所指的“ 新闻管理 ” , (或者我们该称之为新闻策划?) 而之所以称之为 “ 隐形 ” 的,是因为这种管理往往采取的是非常隐蔽的方式,一种投新闻界所好的方式,

15、一种达到双方共谋的方式。稍一检索,我们就可以发现, 这种危机同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甚至方式上更为拙劣。毫无疑问, 在当下的美国新闻界,“ 客观性 ” 仍是新闻记者的自我标榜与现实追求。只是,他们的语气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坚决。因为,他们也会自问:回顾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我们还能说我们的新闻是客观的吗?在本书开头 致谢 这篇中有段文字: 制陶时最美妙的一刻就是陶器将要成型前、轮盘还在转动的那一刹那,就在无限的可能在最终固定在某一种可能性中之前的那一时刻。太精彩了!作者还说:写作的进程是由希望和抱负驱使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作品必须要受到写作自身局限性的约束。深以为然之!迈克尔 舒德森(Mic

16、hael Schudson ) :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社会学学者之一,资深教授。诸多论著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这部初版于1978年的发掘新闻 。老实说,开始觉得读这本书对我来讲一定是段痛苦的历程,所以迟迟不敢翻阅。现在看来, 我确实有些先入为主 因为无可否认这本书写得很棒!此书原是一篇博士论文, 主要研究美国法律和美国新闻业中客观性理想的发展历史,后改写为书。绪论中表明这本书的两个目标:一、发掘这一行业的根基,这样就有希望揭示其他行业的基础。二、重点研究现代新闻机制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关于第二个目标, 我在阅读中深有体会,下面会提到。一般公认, 19世纪 30年代是美国新闻业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使“ 新闻” 战胜了社论,“ 事实” 战胜了观点。 这场变革伴随着政治民主化和市场经济范围的扩大而逐渐成形, 不久之后, 客观性便成了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遵守的法则。这一时期,报纸名称由 “ 广告报 ” 转为“ 先锋报 ” 、“ 明星报 ” 的这次变革,被称为美国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