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747635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字之初,本为画 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说 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一、汉字的起源,2、八卦说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緯乾鑿度認為:乾 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 卦,水字的古文;巽 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 卦,山字的古文;兌 卦,澤字的古文。,3、仓颉造字说 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 淮南子本经说:“昔者仓颉

2、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用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用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仓颉造字,4、图画说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从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 中 国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发 掘 了 半 坡 遗 址(今 西 安 市 东 郊 半 坡 村 北), 发 现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长 期 的 生 活 和

3、 生 产 实 践 中, 创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质 的 刻 划 符 号 和 绘 画、 雕 塑、 装 饰 品 等 艺 术 作 品。 半 坡 人 的 刻 划 符 号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 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国 文 字。,猜猜课本39页的古汉字各是什么字?,二、汉字的演变:,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魚,魚,虎,虎,人,人,車,車,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商代,金石文、大篆,周代,秦代,汉代,汉代,汉魏形成 通行南北朝,汉字的演变,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4、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甲骨文,汉字的演变,金文,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这种文字前期字体与甲骨文相近,有的还保留了早期图画文字的痕迹;后期与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单字有五六千个,多半可以释读。金文的形体结构比较成熟,周朝的金文铭辞有的一篇长达五百字。,大篆,汉字的演变,小篆,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

5、”。战国时期,中国各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加以整理和简化,在“大篆”(又称“籀文”,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种标准字体,这就是“小篆”。秦朝的这一统一全国文字的重要措施,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汉字的演变,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的笔法增多,这成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隶书,汉字的演变,楷书,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今

6、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点画形态丰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法家都是以楷书闻名于世的。,楷 书,汉字的演变,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草,书,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

7、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汉字的演变,行 书,汉字的造字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许慎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汉字的造字方法,1象形,人、口、

8、日、月、山、水、衣、目 耳、石、田、火、车、牛、马、鹿 虎、象、鸟、鱼、雨、贝、果、龟 泉、卵、首、虫、舟、燕、门,象形字,2指事,朱、本、末、未、刃、中、 回、寸、天、左、右、立、 王、皮、上、下、旦、白、 甘,特点: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 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 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指事字,3会意,兵、看、集、伙、尘、双、轰 秉、初、伐、戍、休、告、哭 步、品、难、林、信、劣、卡 忐、忑、舀、甭、孬、歪、终 泪、既、即、几、祭、解、鲜 益、友、匠、淼、磊、森,特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 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用来 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苗,采,囚,从,林,用“会意”造字的方

9、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一“木”是“树”,两“木”成“林”,三“木”成“森”; 一“火”是“火”,二“火”成“炎”,三“火”成“焱”; 一“水”是“水”,三“水”成“淼”; 一“石”是“石”,三“石”成“磊”; 一“車”是“车”,三“車”成“轟”; 一“魚”是“鱼”,三“魚”成“鱻”; 一“羊”是“羊”,三“羊”成“羴”。,4形声字,左形右声:梭、蝗、河、惜、胸、材江、证、骑、秋,左声右形:攻、颂、削、剥、瓢、故鹉、雌、期、顶、欣,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晨、草、宇、花,上声下形:架、裳、慈、斧、贡、忿、膏、凳、煎、盲,内形外声:问、闻

10、、闷、辩、辫、班、斑,内声外形:阔、阖、围、阀、街圆、匾、裹、进、病,形占一角:载、腾、佞、颖、强,声占一角:旗、旌、嵌、寤、婺,左形右声:梭、蝗、河、惜、胸、材江、证、骑、秋,左声右形:攻、颂、削、剥、瓢、故鹉、雌、期、顶、欣,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晨、草、宇、花,形声字,上声下形:架、裳、慈、斧、贡、忿、膏、凳、煎、盲,内形外声:问、闻、闷、辩、辫、班、斑,内声外形:阔、阖、围、阀、街圆、匾、裹、进、病,形占一角:载、腾、佞、颖、强,声占一角:旗、旌、嵌、寤、婺,巧说汉字,仿照示例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 问:只要开口问,学问就有门。 思:勤耕

11、心上田,思想才有收获。 研: 诱:,只要肯钻研,连顽石也会开窍。,秀美的语言往往是诱惑人的!,(示例)北大校徽,1917年,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设计的。“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2、内涵美:,赏析烟台四中校徽的内涵美,校徽采用四中的“四”的简写,红橙蓝结合的图案形似“中”字,又形似翻卷的书,还形似船的风帆,寓意书海泛舟,象征四中乘劲风,开拓进取,扬高帆,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橙红色渐变寓意初升的太阳,代表热情和活力,体现四中人拼搏奋发的精神。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寓意着

12、学生可以在四中这片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练习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暗指2010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 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也可抽象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向世界传达了低碳环保理念。,字形游戏:,会 舞 的 精 灵,字形游戏:,会 舞 的 精 灵,字形游戏:,会 舞 的 精 灵,字形游戏:,会 舞 的 精 灵,字形游戏:,会 舞 的 精 灵,结束语,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由于无数智慧的中国人传承了这条情感纽带,延续这个根,并不断发展汉字,使之与时代相适应。同学们,让我们学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传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国精神,让我们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并努力吧!汉字中国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