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2747631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X 页数:65 大小:10.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登革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登革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登革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登革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革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PPT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 (Dengue Fever),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登革热患者可表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凶险。,1,一、病原学,2,形态与结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形态和结构与JEV相似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3,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约11 kb 结构蛋白:C 衣壳蛋白M 膜蛋白E 包膜蛋白:与病毒吸附、穿入、细胞融合有关;是登革病毒分型依据;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等,可能与ADE作用有关 非结构蛋白:NS1(重点检测靶抗原), NS2A, NS

2、2B, NS3, NS4A, NS4B, NS5,基因组结构与功能与JEV相似,4,敏感动物及细胞 乳鼠 灵长类动物 白纹伊蚊C6/36细胞:CPE 人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CPE抵抗力弱:耐寒不耐热,人单核细胞感染后无CPE,培养特性,5,免疫特性,同型病毒感染免疫力较为牢固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中和抗体,6,二、流行病学,7,全球登革热风险分布图,全球登革热流行特点,8,与50年前相比全球登革热病例数增加了30倍,2012年登革热成为全球头号蚊媒病毒性疾病,全球每年新发登革热病例5千万-1亿人,死亡约2万人,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近半数人口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其中75%在亚太,并不

3、断扩大,9,全球登革热病例数统计图(1955-2010),统计年份,病例数,10,30国年平均登革热病例数统计图(2004-2010),越南 印尼 巴西,11,2008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登革热大爆发,1-4月间累计158000人发病 9000人住院治疗 230人死亡,死亡率仅0.15%,2010年巴西报告登革热病例仍超过120万人,12,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与城镇化 2008年全球城镇人口数首次超过农村 无规划的城镇化为蚊媒孳生提供良好环境(未达标房屋;水资源缺乏;固体垃圾;污水排放系统等) 高密度人口与蚊媒孳生地混杂分布(登革热由城市贫民窟或城乡结合部向农村传播) 居民的行为

4、、储水习惯、快速人口流动,13,物流运输与贸易往来 更有利于蚊媒扩散(白纹伊蚊通过废旧轮胎贸易等途径已从亚洲扩散至美洲、欧洲和非洲) 不同登革病毒型别间交叉感染机会增大(导致重症病例增加),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14,气候变化:主要是温度和降雨量,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全球对登革热的重视程度下降,15,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登革热列入被忽视的17种热带病之一,16,WHO(2015):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NTDs) 被忽视的热带病,17,18,全球登革热预防与控制规划(2012-2020),19,我国登革热发病统计表(1978-2014),年份 病例数 死

5、亡病例数 死亡率 病毒主要血清型,截止当年11月23日,1983 1984 1996 无报告,20,21,我国登革热流行区分布特点,90年代前:主要是海南、广东 90年代后:主要是广东 云南:本地病例仍占主体,主要分布于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但缅甸和老挝输入病例比例逐年升高 福建: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 广西、浙江、香港、澳门、台湾 流行高峰:8-11月(部分地区全年均有病例报道) 2016年8月:613例,22,23,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灵长类动物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储存宿主:灵长类动物,白纹伊蚊,埃及伊蚊,24,传播方式:人 蚊

6、人传播(人传人型),25,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26,发病机制,隐性感染,发病(一次病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的病毒再次释放,双峰热(二次病毒血症),27,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3-15天,大多5-8天,临床类型: 隐性感染 普通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28,29,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登革热,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病程第 37 天出现,多有痒感,临床表现,30,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密集分布的针尖大红斑或出血点,部分融合成片,但疹间皮肤正常,即可

7、见“皮岛”。分布于四肢、颜面、颈部、前胸以及躯干多伴有瘙痒。,登革热特征性皮疹“皮岛”,登革热患者的皮疹,31,32,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登革热,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病程第 37 天出现,多有痒感,临床表现,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束臂试验阳性。,33,登革热皮肤瘀斑,登革出血热患者瘀斑,34,束臂试验,束臂试验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通过给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致毛细血管负荷增加,检查一定范围内皮肤出现出血点数目估计血

8、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正常参考值:5厘米直径、8分钟时间内新出血点成年男性5个儿童和成年女性10个 注意:本试验干扰因素多,在某些正常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可阳性,临床价值有限,35,急起高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再度上升,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登革热,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病程第 37 天出现,多有痒感,临床表现,出血:可出现不同程度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束臂试验阳性。,乏力;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浅表淋巴结肿大,36,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同登革热 发热数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快速进

9、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退热或许就是重症的开始!) 死亡率较普通登革热大幅增高,重症登革热,37,重症登革热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 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增强病毒对靶细胞的吸附 免疫细胞过度释放促炎细胞因子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损伤靶细胞,38,39,登革热病例临床分型(按照发病严重程度),登革热重症先兆,重症登革,无,有重症先兆,1.严重血浆渗漏2.严重出血3.严重器官损伤,登革重症先兆判断标准,重症登革判断标准,疑似登革热患者 居住在/曾赴登革热流行区的发热患者并具备以下2项: 1.恶心、呕吐 2.皮疹 3.头

10、痛、关节肌肉痛 4.束臂试验阳性 5.白细胞减少 6.任何重症先兆 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登革热患者,重症登革先兆(需严密观察及时处置) 1.腹痛或腹部压痛 2.持续性呕吐 3.积液(胸腔、腹腔) 4.黏膜出血 5.嗜睡、烦躁不安 6.肝大超过2厘米 7.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压积(HCT)增高伴随血小板计数快速降低,1.严重血浆渗漏休克积液并发呼吸窘迫2.严重出血3.严重器官损伤肝脏:AST或ALT1000中枢神经系统:意识损害心脏以及其他器官,40,登革热暴发流行期拥挤的医院,重症登革热患儿,这叫隔离治疗吗!,41,四、诊断,42,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高峰季节8 11月 急起高热,持

11、续 37天, 伴或不伴头痛、 眼球后痛、 全身肌肉骨关节痛 发热后 37天,四肢出现密集的针尖大小的皮疹疹间皮肤正常(皮岛),伴有瘙痒或瘀点 、瘀斑皮疹持续 4天左右消退 白细胞和/或血小板降低,43,登革热实验诊断方法及样品采集,44,五、防治原则,45,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46,(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注意观察、加强监测(血小板、HCT),47,(二)对症治疗,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解热镇痛类药物(乙酰水杨酸类

12、: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可能诱发大量出血应谨慎使用!,48,(二)对症治疗,补液:以口服补液为主及时恰当的静脉补液治疗,登革热极期,大量胸水、腹水诱发呼吸窘迫 肺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体液重吸收,大量血浆渗漏,登革热恢复期,诱发或加重,过量静脉补液治疗,49,(三)重症登革治疗,抗休克治疗 出血的治疗 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50,防蚊灭蚊,清理各种小型人工或天然容器型积水孳生地,51,生活垃圾容器,52,观赏植物容器积水,53,废弃容器积水,54,储水容器积水,55,废旧轮胎,56,花盆托盘积水,假山积水,水培植物积水,57,塑料布积水,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积水,58,屋

13、顶反樑积水,人造水池积水,59,防蚊灭蚊,合理使用杀虫剂喷洒灭蚊:拟除虫菊酯类最常用,有机氯类:DDT、六六六 有机磷类:敌敌畏、毒死蜱 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 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60,防蚊灭蚊,做好个人防护:着长袖衣物、蚊帐、驱避剂,61,防蚊灭蚊,遗传防制:转基因蚊子(以蚊治蚊、益蚊),沃尔巴克氏菌,蚊卵显微胚胎注射,筛选阳性转基因雄蚊,野生型雌蚊,雌蚊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降低蚊子繁殖势能,雌蚊具备抵抗 登革病毒作用,阻断病毒传播,62,加强宣教,63,小结,二次感染病例更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治疗中应密切观察,加强血小板、HCT等重要指标监测,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当前我国广东省登革热病例最多,高发季节为夏秋季,有流行病学史,急起高热,伴有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特征性皮疹者应尽快明确是否登革热,患者隔离治疗,无特效治疗药物,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尚无有效疫苗,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64,谢谢!,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