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2746089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 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二)、建筑美与自然美

2、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中国古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3、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加古建筑的稳定感。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同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铺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当的和谐。 房屋设计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中国古代的堪舆风水学说。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

4、的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连廊组合建群,虚实,内外通透,流动空间,(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1、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 远香堂、荷风四面亭(荷)“香远益清”、“

5、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洞庭须待满林霜” 听雨轩(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 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 雪香云蔚亭(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听松风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2、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如清人钱泳所说:“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画意,凡属风景式园林,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的原则,即移动的画卷。.中国的山水画异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写意后者写实.中国的山水是遍游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百化,领会

6、在心,归来后于几案问,挥洒而就,笔下的黄山已不是具体的黄山,而是“中得心源“后,以简炼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手段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段同出一辙,就此意义而言,也可以说中国园林是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度空间形式再现到人们生活中来,(四)、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园林的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来评诗(主要指山水诗)他说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者为物

7、境;能借景生情者为情境;能托物言志者为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气候、文化、取材等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中国园林风格发展的主流。各种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苏州四大名园,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景题、匾额、楹联)表达, 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种植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 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融合诗歌、绘画),使得人 文意蕴更为深远,称为文人山水园。,苏州拙政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街。明御史王献臣解官隐苏州,

8、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园,取“拙者为政”之意而名。拙政园占地六十余亩,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名园,不仅是明代园林建筑代表作,也是全国名园之一。,拙政园历史,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街178号。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拙政园简介,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

9、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 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拙政园的特点,(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

10、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一、拙政园,拙政园:在园林的规划布局与造景手段上,采用模拟象征等手段,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出具有自然山水形态的园林环境。私家园林大的几公顷,小的几十亩,有的甚至只有几亩地,通常采取小中见大的手段,道路求曲折,景点求隐蔽,充分利用假山、空廊、小墙分隔出多变的空间,大至一轩一亭,小至一石一竹皆可成景,以便在微观中体验宏观的意境。,拙政园走廊:粉墙黛瓦,在这里构成建筑最基本的色调不外三种:一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二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三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拙政园假山,在花木配置方面,江南园林则远胜于北方园林。私家园

11、林较虚幻空灵。,幽水,拙政园中部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北岛南院,水系平面成p形,两条东西向长长的水面延展了景观空间。,园中景桥有曲桥,小桥,特色桥等等, 桥护栏偏低矮,功能上可供休息,观赏,防护等等。 缺点:桥的护栏偏低矮,安全性是比较差的,古时落水现象很频繁的。,亭,阁梧竹幽居,唐羊士谔诗“萧条梧竹月,秋物映院庐”。此亭四面有园洞门。设计精巧,富有诗意画意。,阁梧竹幽居,唐羊士谔诗“萧条梧竹月,秋物映院庐”。此亭四面有园洞门。设计精巧,富有诗意画意。,铺装, 铺装材料的选用与基地环境的关系。, 根据景观空间整体的空间秩序,确定大的铺装 单元构形。, 把铺装基本块材的组合方式与空间秩序和视觉的引导相对应,揭示铺装的设计与空间秩序的对应关系。,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中国造园艺术,追求的是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布局自由、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反映“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正是: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之理。中国园林造景,概言之就是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把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