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52745355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9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破阵子课件 新人教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追赠少师,谥忠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倾诉壮志未酬的悲愤为主,艺术风格多样。著有稼轩长短句。,识记常识,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陈同甫,名亮,南宋

2、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赋,写作。,题解:,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与辛弃疾才气相若,抱负相同,是辛弃疾政治、学术上的好友。赋:写作。壮词:雄壮之词。以:来。 之:代陈同甫。题目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小故事,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谈起了时局形势。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

3、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文前破阵子。,这首词约作于南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这一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辛弃疾与陈同甫二人在鹅湖之会上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写作背景,初读感知,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4、,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感知:1.划分朗读节奏。2.分析诗词韵律。,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词义,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梦回:梦醒。 塞外声:塞外边境悲壮粗犷的战歌。 点兵:阅兵。 可怜:可惜,可叹。,疏通句意,破阵子 为陈同

5、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夜里酒醉后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到了众多军营中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把切碎的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听乐器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来鼓舞士气,这是秋天时在战场上检阅军队。骑的战马像的卢马那样在战场上飞奔,猛力拉满战弓射箭,弦如霹雳般作响。我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兵、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以赢得生前的功勋和身后的美名。只可惜我壮志未酬白发已生出了许多!,词作理解,1.全词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两个字展开的?请结合词作的具体内容说说这点是如何体

6、现 出来的?尾句“可怜白发生”是否与之矛盾?为什么? 2.赏析下列句子或加线词语。(1)沙场秋点兵。(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赏析:,“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1、 “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梦回吹角连营赢得生前身后名。,2、 这种愿望在词中表现在哪些诗句上?,3、 这几句写了哪些内容?,A、军营生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具体描绘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沙场秋点兵,

7、“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们出征增添了萧杀的气氛。此句仅用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阅兵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战斗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弓、马都是则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雄心壮志,完成大业、赢取功名 ,这里洋溢着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壮,、 这些情景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的军营生活、的战斗场面、的雄心壮志,雄壮,

8、壮烈,豪壮,材料: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从岁至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5、可是,这样的“壮志豪情”在现实中作者体会到了吗?,可怜白发

9、生!,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简析“可怜白发生”的表达作用,此句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效有心、请缨无门的悲愤,使全词笼罩着浓郁的悲凉色彩。这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壮志未酬而人易老的悲愤之情。,醉里挑灯看剑:写了醉里还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

10、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梦回吹角连营: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意气激昂,形象阔大,这应该是具体描绘动员令下达的情况,部下的官兵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队奏起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官兵斗志昂扬。,

11、“沙场秋点兵”:人们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的赫赫军威。秋天在沙场上检阅军队,阵容威武雄壮,秋高马肥。秋又是肃杀之气,都和“沙场”、“点兵”结合得很密切,把杀气腾腾的气氛渲染得符合实际。“点兵”意味着就要对敌人下总攻击令而进入战斗的阵地了,只用五个字,就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

12、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军王统一大业,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两句意味着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这是作者的壮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的热情。这两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头表现得很明显;但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看,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事业是离不开“君王”和“功名”来实现的。,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可怜白发生”?转笔使感情从极高点跌落下来,剩下的只有悲愤,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壮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国没有统一,自己没有

13、功名,却已经年纪大了,生了白发,没有机会了。作者从21岁起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时,集合突入军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40岁以后一直闲居在农村,“可怜白发生”,把自己的悲愤展现在人们眼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对比下,使千百载下的读者对作者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愤慨,还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概括主题,这首词作通过对往昔军中生活和战斗场景的回顾,抒发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也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失落之感。,拓展知识,破阵子 宋晏殊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课节检测,1.“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迫切愿望。 2.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战斗胜利后犒赏将士(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景。 3.“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4.“了却君王天下事”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 5.全词刻画了一个虽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6.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未酬的现实。 7.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