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2742887 上传时间:2018-08-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5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媒体伦理问题讨论(一),Lecture 4: Discussion of Media Ethical Issues (I),为什么要开展伦理讨论?,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时代,许多社会基本问题充满了伦理争议,对于深刻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职业来说,情况尤其是如此。 如果说人们对于虚构造假、漠视生命等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通常可以明辨是非的话,那么大众传播职业伦理问题则复杂得多,而且即便经过“百家争鸣”式的讨论,也难以求得一致意见,但是我们通过这种以反思批判为特征的讨论,至少可以建立这样的共识: 伦理思考和争论是一种极好的思维和表达训练,它对大众传播业者个人人格的完善、职业伦理以及社会公德的养成和

2、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讨论哪些伦理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现实,我们将相关问题简单分类如下: (一)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 (二)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1、隐性采访的正当性与边界 2、强奸受害者姓名是否应公开 (三)消息来源保护 (四)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 (五)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问题,本讲内容,(一)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 (二)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1、隐性采访的正当性与边界 2、强奸受害者姓名是否应公开,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案例一,人们就此首先可能想到的是南非白人自由新闻摄影师凯文卡特的故事。1993年3月,卡特到苏丹南部采访。在阿约德村附近,柔和而高亢的呜咽将卡特带到

3、一名骨瘦如柴的苏丹女童身边。 女童在挣扎着走向一个食物供应点时停下来歇息,这时一只秃鹰飞将而至她的近处。卡特说,他等待了20分钟左右,期待秃鹰振翅飞离。它没有飞走。他拍下了这个令人难以释怀的场面,然后将秃鹰撵走。 照片卖给了纽约时报,并于3月26日首次刊登。一夜之间有数百名读者询问纽约时报那孩子是否还活着,迫使该报专门刊登一则编者说明,称女童有足够气力走避秃鹰,但最终命运不得而知。 1994年4月2日,纽约时报给卡特打电话,告诉他获得了普利策特写摄影奖。7月27日,不到34岁的卡特留下7岁的女儿自杀了。,卡特为何轻生?,一种流传广泛的说法是他因内疚而轻生,是他作为摄影记者追求精彩镜头与社会公德

4、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而他在遗言说出的原因更复杂:“我郁闷没有电话租房子的钱赡养孩子的钱还债的钱!我脑子里尽是这样的记忆:杀人和尸体、愤怒和痛苦饿得要死的或受伤的孩童、乱开枪的疯子、经常是警察、杀手”1 毫无疑问,内疚是卡特自杀的原因之一。他拍下了一张传世之作,可是他由于被认为一味拍摄而没有施救而受到猛烈批评,有人称他为“在场的另一只秃鹰”。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Kevin_Carter。,如何看待这种冲突?,我们知道,生命原则在五条伦理原则中是第一位的。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工作者”。1 在特殊的

5、灾难时刻,如果没有他人而只有记者,直接救人或吁请救援应该压倒记者的采访本职。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初,有记者在灾区现场听到四周尽是被掩埋者的呼救声,在无能为力之际顿觉自己还忙于采访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有些卑鄙,因此留下心灵创伤。 有这种出自人道主义愧疚的记者后来对于一些同行多次采访重伤者、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感到愤怒。 1 Ron F. Smith, Groping for Ethics in Journalism,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p.311.,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案例二,但是,记者在可能发生人命伤亡的情况下永

6、远不能以本职工作为重吗? 1987年秋在公共电视网系列节目“美国伦理”的一场辩论中,大牌电视记者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 1918-2012 )强调了记者揭示真相的优先性。 参加讨论的除了华莱士以外,还有已故美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ings, 1938-2005)和一群军人。 主持人给两位名记者的问题如下:某交战敌国与自己所在的电视公司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对敌国部队进行跟踪报道。其间他们发现祖国部队正进入敌人埋伏圈。他们该怎么办,是迅速给我军通风报信,还是继续拍摄敌军残杀我军的情景? 詹宁斯思考数秒之后说:他会通知美军,哪怕丢掉报道,哪怕丢掉性命。

7、华莱士反驳:当然要继续报道,你是个记者!詹宁斯改口表示同意华莱士。,你同意华莱士吗?,两人的回答在美国引起一些争论。 华莱士的回答或许是有道理的,但是却没有给出充足的理由。例如,记者必须作为中立的观察者才能忠实地记录下事件的发展;记者在跟踪报道敌军前已允诺不泄露机密。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假设,但是华莱士所代表的西方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在少数,他们确实认为自己的职业使命只有挖掘并报道真相,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真相才会最大程度地有益于世界。 毕竟伦理规约的“前言”就提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是探究事实真相以及就事件和议题提供公正而全面的报道,进而实现上述目标。”,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隐私权在许多国

8、家受到法律保护(新的民法典将有保护条款 ),但更多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公众知情权是法定权利,新闻涉及公共利益,又涉及当事人的隐私,此时如何平衡? 这方面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还会继续下去。学界的多数看法是,公共利益优先于隐私权;而对于受害者的隐私是否应予公开,今天人们的看法已经在改变。我们主要探讨: 1、隐性采访的正当性与边界; 2、强奸受害者姓名是否应公开?,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案例一,每周质量报告是CCTV在2003年春创办的节目(周日12:30首播),记者调查以暗访偷排为主,很快以监督食品质量问题而闻名。有人戏称它“每周毁掉一个中国名牌”。 2003年11月16日一期火腿遭污染 包裹有农药

9、影响巨大,所曝光生产企业曹老板被判刑三年,母亲死亡。 记者装扮成东北采购商,曾与厂长结拜兄弟,认其子为干儿子。 事后记者内心非常痛苦。其他一些每周质量报告记者因同样感受而离开该节目,尽管它声誉鹊起。 http:/ 工人光脚跳进水池 据金华市“浙金牌火腿”店铺的老板介绍,金华的火腿分为“冬腿”和“季节腿”两种。“冬腿”就是冬季生产的火腿,季节腿是指在春、夏、秋生产的火腿。金华市冬季温度一般在010之间,是生产火腿的最佳季节,其他季节由于温度较高,火腿很容易变臭,招来苍蝇,导致火腿生虫生蛆,但是他们的火腿在生产时采用了特殊的“工艺”,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当记者询问到底是什么特殊工艺时,老板却

10、不肯告诉我们。 “浙金牌”火腿是金华市永泰火腿食品厂生产的,我们决定前往这家火腿厂的生产基地看个究竟。在永泰火腿厂的生产基地记者看到,十几个工人正在忙着清洗、晾晒猪腿。院子里堆放着一大堆猪腿。老板说,这些猪腿都是用来生产“季节腿”的,刚刚从四川运来,有6000多只。此时尽管已是晚秋时节,但是这里的气温仍然很高,猪腿散发出的臭味还是招来了成群的苍蝇。 不远处的一个水池里,几个工人穿着雨靴正刷洗猪腿,污浊的池水散发出阵阵恶臭。一个工人挽着裤腿,站在水池上,(见图1)这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走近一看,光着的双脚黑黑的,好像还附着一层泥灰。,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文本(III),记者:你看你这黑黑的脚上有一层灰

11、。 工人:我这双腿早上刚去了粪坑就过来。 光着脚的工人告诉我们,这些腌制过的猪腿经过浸泡、刷洗后,都要用水清洗,他就是负责清洗工作的。几分钟后,这位工人竟然光着双脚跳进水池里清洗猪腿,这不禁让我们大吃一惊。 记者:你怎么光着脚进去了。你说老百姓看见火腿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话,还能不能吃? 工人:照样吃。 记者:照样吃?! 工人:看不见,什么东西都好吃。 工人:火腿的味道就是脚丫子的味道,脚丫子的味道调到火腿里面,火腿的香味就出来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文本(IV),防蛆保鲜 敌敌畏倒进浸泡缸 记者注意到,从水池里捞出来的猪腿,都要放进一个大缸里浸泡。 记者:你这洗完了还沾一下干什么? 工人:猪腿上面

12、有油,放到这里洗掉上面的油好看一点。 记者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没有经过大缸浸泡的猪腿到处爬满了苍蝇,但是浸泡后的猪腿却没有苍蝇靠近。记者靠近大缸,里面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到底是什么药物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使喜欢臭味的苍蝇都避之不及呢?第二天一大早,记者再次来到永泰火腿厂。早晨七点刚过,技术员和一位工人忙着搬运大缸,技术员手里还拿着一个茶色的瓶子。技术员往大缸里加完了水,却迟迟不肯将药物倒入大缸里,似乎是对我们有所顾忌,把瓶子放进了不远处的一间小屋。十几分钟后,另一个工人从房间里取出那个茶色瓶子,将一种无色液体倒进了缸里。 记者走进那间小屋,发现那个茶色的瓶子就放在墙角,瓶子上面几个字非常醒目:

13、敌敌畏。(见图2)敌敌畏是一种毒性较强的农药,人误服对消化道和胃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导致胃黏膜损伤,甚至引起胃出血或胃穿孔。,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文本(V),委托检验 检疫章工人自己盖 永泰火腿厂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厂每年生产的火腿有30000多个,其中大部分是季节腿,生产时都要用敌敌畏浸泡。记者随后又对金华市的几家火腿厂进行调查采访。在旭春火腿厂记者看到,这里的生产过程与永泰火腿厂也大致相同。 然而这些用敌敌畏浸泡过的劣质有毒火腿却都能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测,成为合格产品。在永泰火腿厂里记者看到工人正在火腿上加盖检疫章,而原本应该是管理部门加盖的。 记者:怎么自己盖章? 工人:自己盖,他们还会来盖

14、啊?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他这个是委托我们盖的,他这个是委托检验。(见图3) 记者:他这个章怎么到你们手上? 工人:这个我不知道。 这些火腿经过两三个月的短期发酵,经过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你们现在生产的“季节腿”主要往哪里卖? 老板:季节腿主要往本省(浙江)、江苏、北京、乌鲁木齐、太原。,评论:每周质量报告的积极意义(I),过去的两年,对浙江土特产品来说,是一个黑色年份。 从年初到年尾,从绍兴到金华,从炒松子到卤制品,一些多少年来广为流行、备受青睐的土特产品,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央视的皇牌栏目每周质量报告的注意,并先后被曝光。 虽然产品不同、产地不同、行业不同、,但他们的遭遇,有一点是相同的

15、鉴于央视的巨大影响力,被每周质量报告“盯”上的这些行业,几乎全部遭到了灭顶之灾。 这其中,有部分是整个行业不规范,而遭到了应得的惩处,比如姚家畈的松子;有部分则是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比如金华火腿。 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这些先后受到打击的行业与企业,通过多年的发育与发展,早已在各地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且庞大的产业链,并且支撑起了巨大的就业人口。对当地来说,一包“乡巴佬”、一条香火腿,就是一根支柱。 时过境迁,今天,我们选择对这些产品进行再次回访。结果令人心痛但又欣喜。心痛的是,各地至今未从该场打击中恢复元气;欣喜的是,一场事关全行业的整改已在各地得到推行。 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正视

16、的每周质量报告的意义。,Obituary: 每周质量报告女记者被撞身亡,央视女记者非亚(真名刘薇)3月9日晚在北六环遭遇车祸身亡。 3月9日晚10点左右,在北六环路段,非亚在遭遇一起车祸后,被一名路人救出。随后,非亚和这名男子试图救助车祸中第三辆车中的被困人员时,后面驶来一辆金杯车,将这两位素昧平生、但在危急时刻携手救人的年轻人撞死。 非亚毕业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传媒硕士学位。主编沈伟告诉记者,“她是2005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加盟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她是栏目组惟一的暗访调查女记者,也是我们的骨干记者,像瘦身陷阱金丝美容陷阱美容神针内幕等节目都是她的力作。” 据一名同事介绍,非亚平时待人客气,“而且懂得体谅别人”。每次采访都很严谨,注重反复核实、多次求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